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029)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宋春晖方小敏吴松徐丽张启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甘肃省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盆地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塔里木盆地西...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中新世
  • 2篇孢粉
  • 2篇晚白垩世
  • 2篇西北缘
  • 2篇西宁盆地
  • 2篇白垩世
  • 2篇北缘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东北部
  • 1篇新生代
  • 1篇盐岩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磁学
  • 1篇演化历史

机构

  • 6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博物馆

作者

  • 3篇方小敏
  • 3篇宋春晖
  • 2篇吴松
  • 2篇陈传飞
  • 2篇苗运法
  • 1篇刘善品
  • 1篇张涛
  • 1篇滕晓华
  • 1篇王世骐
  • 1篇戴霜
  • 1篇韩文霞
  • 1篇吴小斌
  • 1篇闫晓丽
  • 1篇刘佳
  • 1篇彭廷江
  • 1篇迟云平
  • 1篇夏维民
  • 1篇孟庆泉
  • 1篇颉光普
  • 1篇侯素宽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1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中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颜色与气候变化被引量:30
2009年
始新世-渐新世是古近纪气候变化中最显著的时期.通过对西宁盆地42.5—26.0Ma沉积物颜色指标的详细分析,发现颜色参数L^*,a^*,b^*曲线明显以32.8Ma为界分为上下两段.其中:L^*值在下段(42.5-32.8Ma)波动剧烈并呈缓慢降低趋势,至32.8Ma左右大幅度降低,此后(32.8—26.0Ma)波动变小、稍有回升;a^*,b^*值则与L^*值的变化趋势相反,在下段(42.5-32.8Ma)呈逐渐增大趋势,剧烈波动,在32.8Ma左右时突然大幅度升高,至上段波动变小.结合西宁盆地孢粉、有机质及CaCO3质量分数变化的特征分析,该区域在32.8Ma时可能发生大幅度的降温事件(对应于海洋记录所揭示的Oi-1事件),此事件之前气候干旱程度相对较弱、氧化作用逐渐增强、气候波动剧烈.在Oi-1事件之后大陆性干旱程度增强、氧化强烈、气候波动幅度较小.这是在该区高分辨率获得Oi-1事件前后气候变化的记录,它对始新世—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冷背景下陆地系统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徐丽苗运法方小敏宋春晖夏维民闫晓丽韩文霞张启波陈传飞戴霜
关键词:气候变化古近纪西宁盆地青藏高原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晚白垩世—渐新世微相分析及沉积演化被引量:2
2012年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发育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少数地区之一。以沉积微相分析为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性、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等仔细研究,重点针对碳酸盐岩划分出(含)骨屑隐晶灰岩、隐晶灰岩、微(隐)晶白云岩、鸟眼隐晶灰岩、微晶鲕粒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球粒白云岩、生物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等9个岩相类型。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组合和剖面结构沉积特征,划分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台地边缘浅滩和生物礁5个沉积相,并恢复了该区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查清白垩纪—古近纪特提斯洋演化以及重建该地区古环境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张曼吴小斌闫宝华吴松孟庆泉方小敏宋春晖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碳酸盐岩微相
西宁盆地木化石段孢粉记录对Mi-1降温事件的响应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段(图1)(厚4.5 m,标记为0~450 cm(陈传飞等,2009);年代约为23.3Ma(Dai et al.,2006))富含孢粉(图2),对研究新生代中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植被生...
苗运法陈传飞迟云平张涛闫晓丽张志高方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宁盆地木化石孢粉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岩石磁学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进行了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特征随沉积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潮下、台地边缘浅滩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少、颗粒较小(假单畴),其天然剩磁强度较小,一般小于1×10-2A/m,在250℃~50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潮间、潮上带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颗粒为假单畴和多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2~1 A/m之间,在250℃~58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河湖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多、颗粒较小(假单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1A/m以上,多数样品特征剩磁由赤铁矿携带,少数由磁铁矿与赤铁矿共同携带。岩石磁学研究对于在沉积环境复杂剖面进行古地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志高迟云平脱世博吴松刘艳蕊张涛滕晓华方小敏宋春晖
关键词:岩石磁学沉积环境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新生代主要孢粉生态类群的演化历史
在前人研究西北内陆地区新生代孢粉植物群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具有古地磁年代(Dai et al.,2006)控制的西宁盆地谢家剖面孢粉记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孢粉植物群演化史进行了新的系统总结并划分为9个演化...
陈传飞苗运法迟云平张涛闫晓丽方小敏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被引量:3
2013年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王世骐刘善品颉光普刘佳彭廷江侯素宽
关键词:中中新世生物地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