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03A11-03)

作品数:8 被引量:180H指数:5
相关作者:周素红闫小培解利剑周锐波邓丽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城市
  • 2篇城中村
  • 2篇城中村改造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城市
  • 1篇低碳发展
  • 1篇低碳经济
  • 1篇低碳生活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议题
  • 1篇政府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化
  • 1篇社会空间
  • 1篇社会投资
  • 1篇社会投资者
  • 1篇市政
  • 1篇碳排放
  • 1篇投资者
  • 1篇迁居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作者

  • 7篇周素红
  • 2篇周锐波
  • 2篇解利剑
  • 2篇闫小培
  • 1篇吴智刚
  • 1篇钟杨燕
  • 1篇吴志东
  • 1篇邓丽芳

传媒

  • 2篇规划师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人文地理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现代物业(新...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3
2011年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能源安全与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政府、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等推崇,各界纷纷开展"低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在简要概述"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与价值取向、宏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低碳经济性与实现策略、微观碳排放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低碳研究进行回顾,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重点的差异、研究尺度的缺失、机制的探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低碳研究—全面并力求反映现实的、面向未来与强调适应的、全球变化下不确定性的、追求品质与促进公平的低碳研究。
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
关键词:低碳碳排放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城市
转型期广州城市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的空间关系及其变迁被引量:96
2010年
近年来,中国城市交通拥挤现象日渐突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单一交通供给已经很难满足交通日益增长的需求,交通需求管理成为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又一出路。因居民居住与就业地空间分离而产生的日常通勤是构成高峰小时交通需求的主要原因。以广州市为例,采用追溯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1996-2007年居民居住与就业地区位选择与变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发现,体制转型对居民居住与就业地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街区,居民的居住地与就业地相对稳定;市场化改革后新建或改建的街区,居民搬家和换工作的频度较高。在1996-2007年期间,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距离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以商品房小区最为明显,价格、环境与岗位属性是影响居民搬家和变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与短距离通勤无法兼得的情况下,很多居民选择以长距离通勤为代价换取更好的居住与就业条件。其次,保障性住房政策下形成的典型街区内部居民分化明显,形成原住户、转售后的商品房住户、转租房住户等三类为主导的住户结构,前两者存在较明显的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此外,区位和个人属性也影响着居民居住与就业地的选择两者的空间距离。在区位方面,城市中心区的就业吸引力仍较突出,靠近中心区的住户居住与就业距离较短,且呈近距离重新择居或择业;由于居住外迁和产业外迁而分别引发的长距离向心型和外向型通勤共同存在,尤其是前者;在个人属性方面,中等收入水平的阶层是搬家和变换工作相对频繁的阶层。宏观层面上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不匹配、城市空间拓展、单一功能外迁下的用地结构、社会经济转型与政策性福利以及阶层分化背景下引发的个性化选择等是影响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空间关系的重要原因。
周素红刘玉兰
关键词:居住就业
基于管治理念的村社转型模式探析——以广州为例被引量:2
2009年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向城市社区转型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之一,协调政府、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则是实现顺利转型的重要前提。当前广州市的村社转型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村民主导型和集体主导型。在村社转型过程中,政府、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争夺是推动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而不同利益群体经过反复博弈后形成的管理机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吴志东周素红周锐波
关键词:管治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被引量:11
2010年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围学者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也产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使学术界更加重视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界入视角与关注重点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从研究内容、方法与尺度3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出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的3个研究议题,包括城市生计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系统脆弱性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城市管治与全球环境变化。
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
关键词:城市化全球环境变化议题
转型背景下原单位职工迁居行为特征与机制——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为例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研究原居住在江南中街单位职工的迁居行为,浅析其形成迁居意向的过程和择居特征。结果表明:单位职工的迁居比例超过60%,且迁居空间模式以近距离的近域迁移为主,近岗迁移和郊区迁移为辅,迁居方向联系较弱。分析其原因: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发展是促成单位职工迁居的基本前提,迁居户的经济能力是根本的决定依据,决定了迁出地和迁居形式。本文调查对象—单位职工具有一定的职业及收入共性,因此他们在迁居时所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了居住惯性,家庭生命周期、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及作为单位职工特定的社会因素等。
钟杨燕周素红
关键词:迁居住房制度改革
基于T-GIS的广州市居民日常活动时空关系被引量:54
2010年
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研究个体活动时空关系为重点的时间地理学研究也得到发展。T-GIS能较好地反映和记录个体活动动态过程,为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住房与就业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急剧的演化,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也发生变化,居民微观行为和日常活动组织及社会空间的研究正成为解释城市空间重构及其机制的重要研究视角。本研究结合T-GIS和时间地理学基本理论,以广州市为案例,利用居民出行日志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发基于ArcGIS的居民行为链时空分析工具,揭示了典型时间断面居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居民日常活动社会分异的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居民出行行为具有很强的时空关联性。城市中心区在一天不同时间都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成为居民日常活动中各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空间的拓展,改变了部分居民特别是居住在外围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居民的日常活动时空关系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低阶层日常总体上离开居住地活动的时间最长,但日常活动的活动空间最小,人均月交通费用最低,主要活动空间位于城市中心区和部分传统单位生活区周边;高阶层日常总体上离开居住地活动的时间最短,其活动范围却最大,主要活动空间位于新城市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均月交通费用最高;中阶层的活动空间相对均衡,交通费用适中。这种时空关联性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居民的日常活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关系,拓展基于日常活动过程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及交通需求评估,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周素红邓丽芳
关键词:社会空间
文冲城中村改造的方案推荐
2009年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城市政府、村民和社会投资者等群体的利益,如何协调多方利益,顺利推进项目,是改造的重点和难点。
周素红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社会投资者城市政府
GIS与线性规划模型辅助“城中村”改造分析--以广州市文冲村改造方案为例被引量:3
2009年
由于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证外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对此,广州市文冲村改造应用GIS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评估方法,通过GIS获取基础数据,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确保投资收益平衡和解决相关群体利益问题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和资金运作方案,辅助改造决策。这种新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依据。
周素红吴智刚周锐波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GIS线性规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