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510)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朱仁斌马大卫孙建军孙立广刘雅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有机碳
  • 1篇生物量碳
  • 1篇酸酶
  • 1篇土层
  • 1篇总氮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量
  • 1篇微生物量碳
  • 1篇物量
  • 1篇细菌群落
  • 1篇夏季
  • 1篇磷酸酶
  • 1篇磷酸酶活性
  • 1篇酶活性
  • 1篇近地
  • 1篇近地面
  • 1篇活性
  • 1篇极区
  • 1篇碱性磷酸酶
  • 1篇海豹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朱仁斌
  • 2篇马大卫
  • 1篇丁玮
  • 1篇申聪聪
  • 1篇刘雅淑
  • 1篇褚海燕
  • 1篇陈清清
  • 1篇徐华
  • 1篇孙立广
  • 1篇孙建军

传媒

  • 3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夏季近地面CO_2、CH_4和N_2O浓度的观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2008和2009年夏在北极新奥尔松地区(Ny-lesund)不同苔原区域(鸟类保护区、海滩苔原、矿区、人类活动区等)监测CO2、CH4和N2O近地面浓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2008年7月25日—8月13日和2009年7月13—26日,在不同观测区域设置常规和非常规采样点采集气体样品共239瓶并妥善保存。实验室内使用气相色谱(GC)测定准确真空瓶中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浓度。鸟类保护区的日变化中,2008年鸟类保护区CO2和N2O日变化浓度均大于2009年约30 ppm和25 ppb。2008年海滩苔原CO2浓度均高于2009年约30 ppm;N2O浓度低于2009年11 ppb;2008年鸟类保护区CH4浓度低于2009年,而海滩苔原2008年浓度高于2009年,差值均约为0.7 ppm。这些年际变化可能由环境条件(天气变化等)和地表覆盖情况的变化引起。高海鸟活动区(HB)CO2浓度低于海鸟活动较少的区域(MB和LB);鸟类保护区CO2浓度低于海滩苔原,N2O浓度高于海滩苔原,主要原因是海鸟活动和鸟粪增加了土壤营养元素,影响苔藓植被发育并改变苔原土壤上垫面的覆盖状况。综合不同苔原区域:新奥尔松地区CO2和CH4浓度高于ZEP(Zeppelin Station)监测平均浓度,地表向大气输送CO2和CH4;而N2O低于ZEP监测的平均浓度,地表从大气吸收N2O。不同区域影响因素不同:鸟类保护区、海滩苔原和鸟岛主要是受到海鸟活动影响;矿区主要是受水分和土壤基质影响;站区和机场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但并不明显,总的来说直接原因是由于地表覆盖情况以及地形不同引起。
陈清清朱仁斌徐华
关键词:CO2CH4N2O
极区鸟粪土中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0年
磷酸酶在土壤生物释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极地苔原鸟粪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剖面中碱性磷酸酶(APA)的活力,研究了APA在土壤中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同步测定了相应土壤中有机碳、总氮、各形态磷、pH,分析了酶活力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同一采样点土壤剖面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大小呈现一定规律性,最大值出现在表层,且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变化范围为1.00—1403.49ppm,平均约为408.31ppm。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r=0.70,p<0.01)、氮含量(r=0.43,p<0.01)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土壤中碳、氮等有机物含量是影响极地苔原土壤磷酸酶活力的主要因素。另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总磷(r=0.39,p<0.05)、无机磷(r=0.40,p<0.05)和有机磷(r=0.11,p=0.67)含量也呈正相关性,表明各形态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力;与土壤中铜含量(r=-0.38,p<0.05)和锌含量(r=-0.28,p=0.05)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中Cu、Zn等金属离子对极地苔原土壤磷酸酶活力具有抑制和破坏作用。结果证实土壤磷酸酶活性可作为指示极地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马大卫朱仁斌孙建军刘雅淑孙立广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有机碳总氮
东南极企鹅和海豹粪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
2012年
海洋动物粪土是南极陆地生态系统养分的重要来源,粪土层细菌群落对南极苔原碳、氮循环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南极海洋动物粪土层中细菌群落的变化特征却鲜有报道。本文采集了东南极4个企鹅、海豹粪土剖面样品,通过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土壤呼吸、DNA浓度和qPCR测定以及16S rDNA-DGGE分析,探讨了粪土层中细菌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微生物熵和qPCR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而代谢熵增加,表明随深度增加,微生物生存环境恶劣,造成细菌丰度和酶分泌量减小,需更多有机碳进行能量代谢。土壤DNA浓度与pH、含水率、TOC、TN、微生物量碳、土壤呼吸以及酶活性呈高度正相关,表明这些因子对粪土层中细菌种群的丰度有重要影响。DGGE图谱分析证实:东南极海洋动物粪土中含丰富的细菌群落结构,随深度增加泳道带型数量和亮度递减,表明细菌多样性和丰度递减。聚类分析表明:4个剖面随深度泳道带型差异明显,细菌遗传相似性为46%,企鹅、海豹粪土细菌群落差异性尤为明显;Q因子分析发现4个粪土剖面中,细菌丰度与企鹅、海豹粪的相对含量呈协调一致性变化,且表层5 cm粪土层细菌丰度最高,表明东南极企鹅和海豹排泄物对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起重要作用。
马大卫朱仁斌丁玮褚海燕申聪聪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