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青年气象科研基金(Q201116)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姚素香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年气象科研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暴雨
  • 2篇多尺度
  • 2篇多尺度分析
  • 2篇汛期
  • 2篇区域性暴雨
  • 2篇临近预警
  • 2篇梅汛期
  • 2篇ROSSBY...
  • 2篇ER图
  • 2篇次区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温
  • 1篇气温预报
  • 1篇温湿场
  • 1篇雷暴
  • 1篇雷暴气候
  • 1篇雷暴气候特征
  • 1篇环流
  • 1篇环流特征

机构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篇姚素香

传媒

  • 2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镇江雷暴气候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方法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雷暴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雷暴的发生发展地域性强,因此加强镇江本地雷暴特征的研究和预警工作十分必要。利用镇江市1959--2010年的雷暴气候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周期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季节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镇江市雷暴呈现出市区少、周边地区多的特点,其中句容雷暴发生频率最多且持续时间长。2)镇江市平均雷暴日数存在4a、6a、10~12a左右、准20a的长周期振荡信号。从长周期分析,镇江市近几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处于偏多周期时段。3)年平均雷暴日数距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1世纪的00年代是正距平,特别是2006--2010年连续5a的平均雷暴日数都大于气候值,是雷暴频发时期;80年代、90年代为负距平。1963年的雷暴日数最多,有53.3天;1979年的最少,为15天。通过对1999--2008年镇江市地面观测资料的194个雷暴天气过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镇江市的雷暴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报镇江市雷暴天气的思路,为开展雷暴预报预警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孙翠梅沈兴建钱鹏赵栋田永飞孙慧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
应用Rossby波下游效应分析江苏2011年6月一次区域性暴雨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MWF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江苏2011年入梅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环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Hovmller图分析方法,诊断Rossby波下游发...
孔启亮陈聪田永飞马俊峰钱鹏孙翠梅
关键词:暴雨环流特征ROSSBY波
文献传递
基于T639数值预报产品的气温本地化应用及检验被引量:2
2015年
基于T639数值预报产品下发的多个物理量资料,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开展本地化的分县气温客观预报方法研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 1°×1°网格点逐6 h再分析资料,开展业务应用并进行了效果检验,得出以下结论: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要好于最高气温,同时夏季的气温预报也明显好于其他季节;在最高气温中对扬中的预报准确率高于其他站点,在最低气温中对丹阳的预报效果相对比较好;客观预报方法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负偏差,通过使用每个预报时效预报误差的7 d滑动平均进行订正,结果表明通过订正,预报效果有所提高,特别是最高气温订正效果较明显;通过主客观预报准确率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客观预报对最高气温的预报效果比较差,但是在气温趋势预报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低气温客观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和主观预报相比,虽然仍然低于主观预报水平,但是差距不大,基本上可以替代主观预报;分县气温客观预报方法对高温、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和实况相比,预报强度偏弱.
孙翠梅沈兴建马俊峰田永飞孔启亮孙慧
关键词:T639模式
应用Rossby波下游效应分析江苏2011年6月一次区域性暴雨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MWF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江苏2011年入梅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环流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Hovmller图分析方法,诊断Rossby波下游发展效应...
孔启亮陈聪田永飞马俊峰钱鹏孙翠梅
关键词:暴雨ROSSBY波
2012年江苏梅汛期一场区域性暴雨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本文运用实况观测数据、NECP1°*1°逐6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和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南京、常州SB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2年江苏出梅之前的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类暴雨的...
孔启亮孙翠梅钱鹏王燕尹媛媛
关键词:梅汛期暴雨多尺度临近预警
文献传递
梅汛期区域性暴雨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南京、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江苏出梅之前的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类暴雨的临近预警线索,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雨带呈准纬向分布,属于典型的梅汛期静止锋降水。过程中主要有两次降水集中时段,两个阶段的降水性质存在差异,但都具备较高的降水效率。(2)中高纬大范围稳定的阻塞形势,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而在此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的形成与地面触发系统的出现和维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此次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内的物理量特征以及TBB的演变情况和其对应的降水特征存在异同。(4)雷达特征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实际业务工作中可以通过判断回波的质心高度和边界层风速有无跃增来估计降水效率的潜势。当推断较高的降水效率潜势将持续较长时间时,应及时发布暴雨警报。
孔启亮孙翠梅李建国钱鹏马俊峰
关键词:暴雨多尺度分析临近预警梅汛期
2011年江苏出梅日界定之我见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实况观测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江苏出梅日的界定进行探讨,并将7月4—20日的低温高湿多雨、寡照的异常气候判定为"倒黄梅",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2011年和2009年的两次"倒黄梅"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2011年江苏出梅日为6月30日;(2)出梅后的7月4—20日是"倒黄梅"天气过程;(3)北上台风对梅雨和"倒黄梅"结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4)"倒黄梅"和梅雨(含"二度梅")的天气特点为:前者冷暖空气频繁交替、雨带多经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反位相配置,常为低温高湿的局地对流性降水;而后者冷暖空气稳定对峙、雨带多纬向分布、中低空温湿场同位相配置,常为高温高湿的大范围稳定性降水。
李建国孔启亮姚素香赵栋王燕
关键词:温湿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