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X5H009)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吕庆春伍爱华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科技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阶层
  • 2篇政治
  • 2篇中产阶层
  • 1篇调适
  • 1篇喧嚣
  • 1篇政治冷漠
  • 1篇政治主体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动荡
  • 1篇社会稳定
  • 1篇社会稳定器
  • 1篇身份
  • 1篇同质化
  • 1篇权益
  • 1篇主义
  • 1篇组织化
  • 1篇维度
  • 1篇稳定器
  • 1篇民粹
  • 1篇民粹主义

机构

  • 5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

  • 5篇吕庆春
  • 4篇伍爱华

传媒

  • 2篇学习与探索
  • 1篇理论探讨
  • 1篇探索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位组织化状态下的阶级阶层权益与身份差序
2014年
改革开放促进了高度整合的社会分化,但是整体的阶级阶层结构在一定范围内被单位的组织化分割着,单位内部不同体制背景的人形成了非同质性内聚。单位成为攫取社会资源的整体组织,单位的组织化利益取代了阶级阶层的整体利益,单位体制内员工的收入、福利和保障等都被单位组织着。单位的组织化分割使得单位内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的身份与权益差序明显。在单位组织状态下,劳动是否具有消除贫困的特性主要看劳动者是否进入了单位体制之内,没有进入体制内的人是无法获得组织化的权利与利益的,因而导致其职业地位低下,职称与职务晋升的渠道受阻,福利无缘,保障无望,这与进入单位体制内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只有逐渐打破单位体制壁垒,同一个单位的人才能拥有基本平等的身份与权益。
伍爱华吕庆春
中产阶层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吗?被引量:10
2016年
中产阶层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应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维度去考察。当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流阶层的时候,经济与政治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中产阶层的体制属性、良好的教育背景促使其理性思考,其价值取向倾向中庸,政治态度趋于保守,中产阶层的中间社会地位能有效地黏合其他社会阶层,是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器"。在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转型社会中,制度化程度较低,中产阶层的价值取向倾向多元化,政治参与处于无序状态,中产阶层是转型社会中反体制的主要力量,主张激进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成为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民主进程的主要推进者。因此,不能一概地认为中产阶层就是社会稳定阶层,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是社会的"动荡器"。
吕庆春伍爱华
关键词:中产阶层社会稳定器
喧嚣者的扭曲主导与对应者的激愤表达及其调适
2015年
喧嚣者的扭曲主导在转型社会中较为突出,是探讨很多政治社会问题的关节点。在扭曲的权力的强势主导下,其对应者的表达很难唤起权力者重视,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矛盾不断累积。有的对应者在长久的沉默中不堪重负和丧失自信而选择自毁;有的对应者不再沉默,为表达利益和诉求,到处投诉,越级上访不断;还有的对应者越过生命和道德底线,突然爆发出残酷无情的摧毁力量,表现为残杀、自焚、报复社会、暴力冲突等多种形式,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为了减轻社会冲突的烈度,减少越过道德底线的毁灭和祸害,需要畅通诉求渠道,重视对应者表达的声音,建立权力者和对应者制度化的沟通与平等协商机制、良好的利益表达与调节机制、矛盾化解与诉求解决机制。
吕庆春伍爱华
中产阶层的政治与社会异质性
2017年
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中坚力量。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都主张积极培育中产阶层群体,促进其发展、壮大。然而,这个阶层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信仰等方面与其他阶层有着显著差异,在很多方面却具有异质性。在变革的社会中,中产阶层是从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反体制的主要力量,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体面的工作,但在思想意识方面都具有民粹主义基调,能够代表、依靠并操纵平民,具有很强的社会传播与鼓动性。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产阶层还曾表现出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倾向。中产阶层由于社会地位不够稳定而表现出明显的忧郁与迷茫的心理特征。他们时常保持小心谨慎姿态,往往通过"做标志"与"借地位"的方式求得心理平衡,但在实质上却体现出心灵的无助、信仰的迷茫。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中产阶层在政治上趋于消极和冷漠,表现出政治冷漠的特征。
吕庆春伍爱华
关键词:中产阶层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政治冷漠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被引量:1
2013年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制度性安排形式成为代表性政治主体。也通过在权力机关寻找代理人、关系网络以及公益性活动等非制度形式成为间接的代表性政治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系必须提高开放程度,增强吸纳能力,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克服在行使权力和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政治腐化现象,真正做到负载民意。
吕庆春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