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852)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黄岚喻杨宋明宝于世勇陈剑飞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祖细胞
  • 9篇内皮
  • 9篇内皮祖细胞
  • 4篇细胞
  • 3篇糖基化
  • 3篇糖基化终末产...
  • 3篇终末产物
  • 3篇晚期糖基化终...
  • 3篇RNA干扰
  • 2篇动脉
  • 2篇氧化应激
  • 2篇增殖
  • 2篇骨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动脉损伤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新生内膜
  • 1篇新生内膜增生
  • 1篇影响及意义

机构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作者

  • 10篇黄岚
  • 4篇喻杨
  • 4篇陈剑飞
  • 4篇况春燕
  • 4篇于世勇
  • 4篇宋明宝
  • 3篇王红
  • 2篇钱德慧
  • 2篇邓梦杨
  • 2篇郜攀
  • 2篇郭瑞威
  • 1篇王逵
  • 1篇王逵
  • 1篇晋军
  • 1篇刘艳霞
  • 1篇石燕昆
  • 1篇赵刚
  • 1篇张坡
  • 1篇赵晓辉
  • 1篇朱鲜阳

传媒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重庆医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敏C反应蛋白对骨髓内皮祖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C反应蛋白作用后功能的改变,探讨C反应蛋白影响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血素I(FITC-UEA-I)和DiI一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加入不同浓度C反应蛋白,测定C反应蛋白作用后不同时间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结果C反应蛋白作用后骨髓EPCs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明显减退。结论C反应蛋白可使骨髓EPCs迁移、黏附、增殖功能受损,且这种变化与C反应蛋白浓度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陈剑飞黄岚宋明宝于世勇崔斌郜攀俞杨
关键词:骨髓内皮祖细胞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调节氧化应激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氧化应激状况的改变及对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位点。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在内皮祖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24 h后内皮祖细胞内活性氧、超氧化物岐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同时测定内皮祖细胞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结果随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浓度升高(0、50、100和200 mg/L),内皮祖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2.78±0.12、5.98±0.11、6.42±0.12和7.39±0.09,P<0.01),超氧化物岐化酶(分别为100%、81.2%±3.1%、71.0%±3.1%和44.2%±3.3%,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别为100%、80.4%±3.6%、68.6%±3.7%和40.6%±4.2%,P<0.01)等抗氧化酶mR-NA含量减少,活性减退(P<0.01),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明显减退(P<0.01)。结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促进内皮祖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减少抗氧化酶的合成,增强氧化应激,破坏细胞内环境稳定性,使细胞生物学功能受损。并且这种变化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浓度成正相关。
陈剑飞黄岚宋明宝于世勇郜攀喻杨王红
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内皮祖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应激
基质交感分子1对大鼠内皮祖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基质交感分子1(STIM1)基因后对内皮祖细胞(EPC)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腺病毒阴性对照组(NSC组)、大鼠STIM1干扰腺病毒载体转染组(si/rSTIM1组)及大鼠STIM1干扰腺病毒载体与人重组STIM1腺病毒载体共转染组(si/rSTIM1+hSTIM1组).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性EPC,用构建好的STIM1干扰腺病毒载体和人重组STIM1腺病毒载体进行转染后,采用逆转录PCR检测细胞基质交感分子1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激光共聚焦测量钙离子浓度,免疫共沉淀检测STIM1与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PC1)之间的相互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1,4,5-三磷酸肌醇(IP3)含量.结果 细胞转染后48 h,si/rSTIM1组细胞内STIM1 mRNA表达明显低于NSC组 (0.37±0.02比1.00±0.02,P〈0.05),钙离子浓度低于NSC组(34.07±4.10 比86.51±14.12,P〈0.05),EPC的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si/rSTIM1组:(90.91±1.10)%,NSC组:(77.10±0.56)%,P〈0.05],而si/rSTIM1+hSTIM1组细胞STIM1 mRNA表达、钙离子浓度及分布在G1期的细胞数均恢复到NSC组水平.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STIM1与TRPC1蛋白分子在EPC上相互作用,IP3浓度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M1基因沉默通过降低EPC的钙离子浓度,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调控EPC细胞增殖。
况春燕黄岚喻杨邓梦杨王逵钱德慧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周期RNA干扰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ALT711干预对高龄大鼠供体内皮祖细胞的活化作用
2009年
目的观察ALT711干预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活性的影响,探讨ALT711影响年龄导致的EPCs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及在细胞移植治疗损伤性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3—4月龄、10—12月龄、18—20月龄3个年龄段大鼠,每个年龄段20只随机分为ALT711喂养组和对照组(n=10),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分化。培养7d后检测各组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提取3个年龄段大鼠血清,分为ALT711干预组和对照组培养年轻大鼠骨髓EPCs,培养7d后检测培养的各组EPCs迁移、黏附、增殖能力。结果随供体大鼠年龄增加,骨髓EPCs迁移[(30.5±2.0)VS(18.8±2.3)F5(12.9±1.6)EPCs/视野(×400),P〈0.01]、黏附[(52.2±2.3)vs(31.5±3.3)vs(23.9±2.0)EPCs/视野(×400),P〈0.01]、增殖(0.522±0.031)vs(0.349±0.022)vs(0.272±0.020),P〈0.01]能力降低,使用ALT711干预可恢复因供体年龄增加导致的骨髓活性减弱;随供体大鼠年龄增加其血清对培养的年轻供体骨髓EPCs迁移[(26.8±1.8)vs(20.24-1.5)vs(16.0±1.3)EPCs/视野(×400),P〈0.01]、黏附[(45.6±2.1)vs(30.1±3.0)vs(22.8±1.6)EPCs/视野(×400),P〈0.01]、增殖[(0.466±0.023)vs(0.360±0.019)vs(0.303±0.015),P〈0.01]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加入ALT711干预可以拮抗这种效应。结论EPCs生物学功能随机体年龄增加而减退,ALT711干预可以改善供体增龄导致的EPCs活性减退,拮抗老年供体血清对EPCs活性的负性调节效应。
陈剑飞黄岚宋明宝于世勇部攀郭瑞威王红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年龄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骨髓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end products,AGEs)作用后功能的改变,探讨AGEs影响EPCs功能的可能机制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UEA-Ⅰ)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AGEs,测定AGEs作用后EPCs的迁移、黏附、增殖能力,同时分析细胞内活性氧浓度及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AGEs作用后EPCs生物学功能明显减退,细胞内氧化应激增强,凋亡率增加;同时这种改变可以被AGEs蛋白交联阻断剂ALT711削弱。结论AGEs增加骨髓EPCs内活性氧生成,增强氧化应激,破坏细胞内环境稳定性,使细胞生物学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这种变化与AGEs浓度成剂量依赖性。
陈剑飞黄岚于世勇宋明宝武晓静晋军赵晓辉赵刚
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内皮祖细胞氧化应激
RNA干扰沉默STIM1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研究STIM1(基质交感分子1)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血管损伤后内皮再生、血管良性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培养大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观察基因沉默和过表达STIM1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况春燕黄岚
文献传递
RNA干扰沉默STIM1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被引量:3
2010年
况春燕黄岚
关键词:祖细胞RNA干扰掺入法胞内钙离子免疫共沉淀
小鼠颈动脉损伤新生内膜增生与局部转录因子Id1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Id1在小鼠颈动脉损伤后血管壁的动态表达及在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昆明小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均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血管损伤后7天、14天及28天组。HE染色评价血管内膜增生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检测血管壁Id1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很小,损伤7天组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损伤14天组和28天组颈动脉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高于7天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颈动脉血管壁Id1 mRNA和蛋白表达很低,损伤后7天血管壁I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损伤14天Id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7天组(P<0.05),但损伤28天组Id1 mRNA和蛋白表达较14天组有所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血管壁Id1表达很弱;随血管损伤时间延长Id1表达逐渐增强,14天达到高峰,28天表达出现减弱。结论颈动脉损伤后局部Id1表达动态改变伴随血管损伤新生内膜增生的变化,提示转录因子Id1可能参与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调控过程。
王红喻杨覃军石燕昆郭瑞威黄岚
关键词:转录因子新生内膜内膜增生
辛伐他汀对大鼠平滑肌祖细胞和内皮祖细胞P27蛋白表达的不同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平滑肌祖细胞(smooth muscle progenitor cell,SP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p27蛋白表达的影响,筛选新一代包被洗脱支架药物。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纤维连接素包被培养板,加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0.01~10μmol/L)培养24 h后,平滑肌肌动脉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S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结合的植物凝集素(FITC-UEA-Ⅰ)和Di I结合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 I-ac LDL)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Western blot检测p27蛋白的表达。结果辛伐他汀浓度依赖性促进SPC细胞p27表达,0.1μmol/L辛伐他汀即可上调p27表达(n=5,P〈0.01)。与SPC相反,辛伐他汀浓度依赖性抑制EPC细胞p27表达,0.01μmol/L辛伐他汀即可下调p27表达(n=5,P〈0.01)。结论辛伐他汀选择性上调SPC的p27表达,下调EPC的p27表达,局部应用有抑制再狭窄和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可能。
刘艳霞张坡朱鲜阳黄岚
关键词:辛伐他汀平滑肌祖细胞内皮祖细胞P27
提高培养内皮祖细胞成功率的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的最佳适宜条件。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来源于大鼠骨髓及脾脏的单核细胞,观察在不同条件下[pH值、二氧化碳(CO2)浓度、血清浓度、取材大鼠月龄、内皮祖细胞来源]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成功率。结果 pH 7.两组内皮祖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pH 7.4组(P<0.05),5.5%CO2浓度组内皮祖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5.0%CO2浓度组(P<0.05),1月龄组内皮祖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2月龄组(P<0.05),血清浓度及内皮组细胞来源对细胞培养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大鼠内皮祖细胞适宜在pH 7.2的DMEM-L培养液及培养箱CO2浓度为5.5%的环境下生长,且年幼的大鼠取材培养的成功率高。
况春燕黄岚喻杨邓梦杨王逵钱德慧
关键词:细胞培养技术内皮祖细胞成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