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841)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建佟铸张淑文陈兵张斌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干细胞
  • 2篇缺血
  • 2篇细胞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新生
  • 1篇血性
  • 1篇原代细胞
  • 1篇原代细胞培养
  • 1篇肢体
  • 1篇肢体缺血
  • 1篇肢体缺血性疾...
  • 1篇治疗性血管新...
  • 1篇神经干
  • 1篇神经干细胞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脐血干细胞
  • 1篇缺血性疾病
  • 1篇细胞培养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佟铸
  • 3篇张建
  • 3篇陈兵
  • 3篇张淑文
  • 2篇史小林
  • 2篇杨盛家
  • 2篇许晴
  • 2篇张斌
  • 1篇王蓉
  • 1篇孟艳
  • 1篇张景艳
  • 1篇罗涛
  • 1篇俞恒锡
  • 1篇李建新
  • 1篇盛树力
  • 1篇戚斌

传媒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的构建及评估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后肢急性缺血后血流、血压的动态变化及肌肉组织的变化,为进行后续干预实验摸索条件。方法取Lewis大鼠10只采用切除左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至膝关节附近的方法制备急性后肢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2,7,14,28,42,49 d对患侧和健侧肢体进行血流、血压及血管造影分析。取材后行后肢肌肉HE常规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动物术后均成活,但部分出现后肢跛行(n=2),紫绀(n=2),苍白(n=3),肌肉的萎缩(n=1)。急性缺血下肢部分肌肉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出现纤维化。患肢血流在术后7 d明显下降,术后28 d下降至最低点,术后49 d基本恢复正常(正常肢体的90%)。患肢血压在术后2 d明显下降,14 d下降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至49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结扎并切除大鼠后肢股动脉及分支可以成功制备下肢缺血模型,但血流及血压在术后42~49 d基本恢复正常,术后14~28 d是缺血最严重的阶段,适于进行各种干预实验研究。
杨盛家陈兵罗涛佟铸张淑文史小林许晴张斌戚斌李建新俞恒锡张建
关键词:下肢缺血治疗性血管新生
APP5肽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APP5肽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1.原代培养SD大鼠胚胎脑海马NSCs;2.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半乳糖脑苷脂(GalC)对培养的NSCs进行鉴定;3.将培养的NSCs分为对照组、血清组、APP5肽反序列组和APP5肽组,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的变化;4.将培养的NSCs分为对照组、APP5肽反序列组和APP5肽组,利用细胞计数、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干细胞克隆形成大小以及四甲基偶氮唑盐(MTT)代谢率测定的方法,分析APP5肽对海马NSCs增殖的影响。结果1.海马神经干细胞呈神经球聚集生长,BrdU染色阳性;加入血清后神经球周围有细胞呈放射状向四周生长,并带有突起。染色呈MAP2、GFAP或GalC阳性;2.海马NSCs加入APP5肽及其反序列后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3.与对照组相比,加APP5肽后海马NSCs数量明显增加,克隆形成率和克隆形成的直径均有明显的增加,并有统计学差异;4.与对照组相比,加入5肽后海马NSCs的MTT代谢...
孟艳张景艳王蓉张淑文陈兵盛树力
关键词: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原代细胞培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后肢缺血机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利用细胞示踪技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慢性后肢缺血的相关机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MSCs,并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采用线栓法制备8只Lewis大鼠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将其随机均分为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患侧后肢肌肉注射MSCs和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后肢血流量测定及后肢血管造影,再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患侧后肢股四头肌和腓肠肌,行HE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术后14 d,8只大鼠全部成活,移植部位均无坏死和肿瘤形成;MSCs移植组大鼠患侧/健侧后肢的血流灌注比值明显增高(1.773比1.279),而血管造影结果提示2组大鼠的侧支血管数量比值未见显著增加(0.908比0.835)。HE染色结果示2组大鼠的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并未发生特殊的病理学变化。BrdU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颗粒定位为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且MSCs的分布存在差异,移植术后7 d腓肠肌内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股四头肌,而14 d时则相反。结论 MSCs移植在术后早期可以提高血流灌注量,但这并非为增加了侧支血管数量使然,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旁分泌效应可能在术后早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杨盛家陈兵佟铸张淑文史小林许晴张斌张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脐血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相对原始、免疫原性较弱、应用无伦理学问题等特点,脐血干细胞移植有助于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利用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日益受到关注。免疫反应是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疗其他疾病相比,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殊性。免疫反应在其中的作用及免疫反应的干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佟铸张建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免疫反应肢体缺血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