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1009)

作品数:43 被引量:414H指数:12
相关作者:尹健民丁秀丽邬爱清李永松卢波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科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建筑科学
  • 7篇水利工程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矿业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7篇地应力
  • 13篇应力
  • 10篇岩石力学
  • 7篇岩体
  • 6篇岩爆
  • 6篇隧洞
  • 6篇围岩
  • 5篇洞室
  • 5篇水电
  • 5篇水电站
  • 5篇高地应力
  • 4篇地下厂房
  • 4篇深部巷道
  • 4篇深埋隧洞
  • 4篇水压致裂
  • 4篇水压致裂法
  • 4篇隧道
  • 4篇巷道
  • 3篇地下洞室
  • 3篇地下洞室群

机构

  • 32篇长江科学院
  • 14篇解放军理工大...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武...
  • 3篇中国水电工程...
  • 3篇二滩水电开发...
  • 2篇长安大学
  • 2篇陕西省水利电...
  • 2篇海军工程设计...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5篇尹健民
  • 12篇丁秀丽
  • 8篇李永松
  • 8篇邬爱清
  • 6篇卢波
  • 6篇王明洋
  • 6篇董志宏
  • 6篇李杰
  • 5篇艾凯
  • 5篇施存程
  • 5篇黄书岭
  • 4篇范鹏贤
  • 3篇周春华
  • 3篇钱岳红
  • 3篇陈建平
  • 3篇刘元坤
  • 3篇汪洋
  • 3篇肖明
  • 3篇李文培
  • 3篇刘建

传媒

  • 14篇岩石力学与工...
  • 11篇岩土力学
  • 6篇长江科学院院...
  • 4篇人民长江
  • 2篇水力发电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5篇2012
  • 16篇2011
  • 1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锚索内锚段荷载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11年
现关于预应力锚索的研究多集中在荷载传递与加固机理方面,而对于运行期内锚段载荷分布随时间变化及其与锚索有效预应力的关系研究则较少。基于某水电站预应力锚索现场试验,研究了锚索张拉过程中的内锚头变位与内锚段载荷的非线性传递,及运行初期内锚段载荷分布随时间的调整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应力变化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拉力集中型锚索张拉后内锚段应力集中现象很严重,运行初期荷载从内锚段起始端向尾部发生了转移和调整,即是在锚索预应力快速下降阶段;但随着锚索预应力的持续降低和趋稳,内锚段荷载从起始端向尾部转移停止,随之沿整个内锚段的受荷均减小并趋于稳定,其后期变化规律与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趋于一致。
景锋成传欢余美万陈昊刘元坤
关键词: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载荷分布内锚固段
宝塔山特长隧道岩体应力场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宝塔山隧道全长10 480 m,最大埋深600 m,属目前山西省最长的公路隧道。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地质构造影响,使得隧道区地应力分布复杂。为研究隧道区岩体应力场特征,首先介绍了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成果,以此为基础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应力剖面,最后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力学角度综合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测试范围内地应力大小属于中等应力水平,隧道设计高程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大部分集中在N42°E^N56°E,现场测试及有限元分析所得地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符。
郭喜峰张明欣尹健民刘元坤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应力测试有限元分析应力场特征
应变型岩爆的孕育规律和预报防治方法综述
应变型岩爆是一种严重危害深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工程灾害,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最近的岩爆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岩爆的影响因素、孕育规律、致灾力学机理、预报和防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工...
范鹏贤王明洋岳松林
文献传递
基于多源信息集成的地应力场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在对岩体应力场特征源数据挖掘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多源信息集成技术,提出地应力场模拟的多源信息集成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以下递进的3个部分组成:初次岩体应力场特征源数据信息集成→多源信息集成计算→二次集成即监测与反馈信息集成。进行多源信息集成计算时,结合均匀设计及模拟退火–粒子群(SA-PSO)混合优化算法。将该方法用于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区岩体应力场进行多源数据集成计算,计算结果与测试成果相符,且对勘测过程中的钻孔岩芯饼化现象及探洞开挖过程中出现的片帮现象与计算进行对比分析,从应力量值和方向量方面证明所提出的基于多源信息集成的地应力场分析研究方法是合理及可行的。
尹健民李永松陈建平艾凯毛宁
关键词:地质力学地应力数据挖掘
大理岩损伤强度的识别及基于损伤控制的参数演化规律被引量:34
2012年
为获取脆性岩石特征强度及破坏过程中损伤演化规律,设计能同步测试应力–应变曲线、AE声发射及岩样径向纵波波速的试验方案,并对3种不同方法确定的损伤强度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AE及波速测试方法外,采用体应变(含裂纹体应变)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试件的特征强度值。通过定义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获取的不可逆裂纹应变累计值作为岩石损伤的度量,基于损伤控制试验得到锦屏大理岩破坏过程中强度和变形特性随损伤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随损伤变量的增加,岩石弹性模量、损伤强度和峰值强度均会下降,但随着损伤变量达到至某值后,损伤强度会发生迅速降低,而峰值强度随着损伤累积仍会保持增加然后缓慢降低;进一步分析得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随损伤变量变化规律:随着损伤的发展,黏聚力从峰值迅速下降,并很快到达残余门限值;而内摩擦角随着损伤的发展经历了先上升再降低2个过程,其中上升段是在大部分黏聚力损失后逐渐升高至峰值。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脆性岩石强度破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汪斌朱杰兵严鹏黄书岭邬爱清
关键词:岩石力学脆性岩石
极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开挖面应力测量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鉴于现有几种应力测量方法在极高应力(岩体应力与强度比/Rc>0.5)环境下的局限性,提出基于部分恢复变形的切缝解除法测量极高应力条件下岩体表面应力,并从理论模型上说明其确定极高应力的可行性。应用该方法对锦屏二级水电站科研试验洞开展实测研究,实测得到的最大应力可达80 MPa。该方法在测量过程中既不需获取完整岩芯,又不需要超高压力设备。测试设备轻便、操作简单,测量快速,适合于极高应力条件下表面应力测量,可为洞室岩爆防治、支护以及边坡治理提供实测地应力资料。
艾凯尹健民刘元坤李永松汪洁
关键词:岩石力学围岩
基于模拟退火和粒子群混合算法的地应力场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针对地应力场分析计算时边界荷载难以确定的问题,将模拟退火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引入到地应力场的分析研究中。由于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结合模拟退火思想与粒子群优化算法形成一种混合优化算法,以提高粒子群算法的收敛精度。运用该算法对新疆哈德布特水电站地应力场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地应场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该混合优化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
李永松尹健民陈建平许静汪洁
关键词:地应力模拟退火粒子群
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对策研究被引量:39
2012年
依据官地水电站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地应力高、围岩坚硬、结构面发育等特点,在地应力特征、围岩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围岩变形监测成果和三维数值仿真分析成果,对洞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提出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厂房洞室群的布置设计、开挖支护设计和施工对策。建议高地应力条件下,洞室纵轴线的选择应兼顾最大主应力方位和围岩主要结构面、采用较大的洞室间距和较大的顶拱矢跨比、采用合理的开挖方式和开挖顺序、适当提高喷混凝土强度等级、延时浇筑岩壁吊车梁和母线洞衬砌、合理确定锚索张拉力锁定值,对具备岩爆条件的洞室围岩先初喷50~60 mm厚的钢纤维混凝土后再实施系统锚杆和挂网喷混凝土层到设计厚度等。上述建议对于高地应力条件下类似地下厂房洞室群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勇肖平西丁秀丽欧文兵卢波廖成刚董志宏
关键词:岩石力学地下厂房高地应力破坏特征官地水电站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采用弹脆性本构模型以及滑移破坏理论,对深部围岩应力分布以及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开挖卸荷将引起剪应力的增长,滑移剪切变形的发展将围岩划分成具有一定尺度的块体(或条带),它们之间的相互摩擦决定着残余强度的大小;在各向不均匀压缩的作用下,深部围岩能够产生区域拉伸破碎,使围岩开挖断面监测到的位移大大超出按连续介质理论计算得到的数值。采用考虑扩容的计算模型可以得到围岩产生区域拉伸破碎的条件,计算得到的该条件与岩体力学性质以及破碎尺度密切相关。
李杰宋春明胡啸陈文涛范鹏贤
关键词:深部围岩变形破坏机制支护
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坝址区河谷应力场分析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地处东秦岭地区的河谷地段,复杂地质结构和复杂地形地貌决定了工程区地应力分布的复杂性。为了研究其地应力分布情况,采用水压致裂法在左右坝肩边坡和河床部位3个钻孔进行现场地应力测量。测试结果表明:河床部位测孔埋深0~50 m及两岸边坡测孔500~530 m高程岩体应力量值较大,可划为应力增高区;而河床测孔埋深50 m以下和边坡测孔500 m高程以下,可归为原岩应力区;河床浅部岩体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与河流走向基本垂直,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向区域构造方位靠近;边坡浅层岩体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河流在该段走向呈小角度相交,随着竖直埋深的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逐渐向NE向过渡,而接近区域构造方位。
赵宪民尹健民李永松周春华
关键词:地应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