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145110003)

作品数:18 被引量:157H指数:8
相关作者:马腾陈柳竹董一慧徐芬王妍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地下水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水化学
  • 4篇同位素
  • 4篇污染
  • 4篇化学特征
  • 3篇水化学特征
  • 3篇土壤
  • 3篇盆地
  • 2篇低温地热
  • 2篇地下水污染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石英砂
  • 2篇水文地球
  • 2篇水文地球化学
  • 2篇水污染
  • 2篇污水
  • 2篇污水灌溉

机构

  • 18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长沙有色冶金...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化地质矿山...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8篇马腾
  • 6篇陈柳竹
  • 5篇徐芬
  • 5篇董一慧
  • 4篇王妍妍
  • 4篇张俊文
  • 4篇刘林
  • 3篇单慧媚
  • 3篇杜尧
  • 3篇肖骢
  • 2篇郭晓明
  • 2篇廖媛
  • 2篇钟秀
  • 2篇石柳
  • 1篇刘存富
  • 1篇周炼
  • 1篇王焰新
  • 1篇蔡鹤生
  • 1篇李理
  • 1篇施俊杰

传媒

  • 4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株芽孢杆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从青海某化工厂水溶态C(rⅥ)含量为248.17 mg/kg的表层土壤中,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菌株。形态学观察该菌株为杆状的革兰氏阳性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为芽孢杆菌属。生长条件实验表明,该菌株能在pH值为7~9,温度30~50℃条件下生长,是一株较为罕见的耐高温菌株。静态批实验表明,C(rⅥ)对该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该菌株在48、72、168 h内,可将C(rⅥ)浓度为25、50、100 mg/L的溶液中99%以上的C(rⅥ)还原;还原过程呈现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在稳定期,培养基pH值上升速率随C(rⅥ)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浓度不同、还原产物C(rⅢ)的水解作用导致。
石柳马腾徐芬张俊文
关键词:微生物六价铬
地下水砷污染防治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我国地下水砷污染及饮用水质健康风险问题,以地下水中砷这种特征污染物的净化及安全供水为研究目标,为了寻求治理地下水砷污染途径,提出了石英砂原位改性除砷的方法。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改性石英砂,在室内开展镀铁条件试验研究,确定注入试剂种类、注入方式、持续时间及强度等重要参数。进而,对改性石英砂进行了表面特征分析并开展了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除砷试验。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地下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供给工程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撑。
董一慧马腾谢先军曾文科刘越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防治改性石英砂砷污染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基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与污染源相互作用的机理,综合考虑污染源荷载风险(L)、地下水污染风险(V)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属性(P),建立了一套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21个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模型,构建了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I)的计算方法;依据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将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以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钟秀马腾刘林董一慧王妍妍张俊文
关键词: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
微生物介导下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被引量:4
2015年
微生物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环境及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为高砷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不同生物地球化学阶段砷的吸附、释放及固定过程,并刻画出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在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依次消耗(还原)溶解氧、NO-3、Fe(Ⅲ)、SO2-4和CO2等组分,氧化有机物获取能量。在溶解氧和NO-3还原阶段,地下水处于偏氧化环境,此时Fe(Ⅲ)还原受到抑制,其负载的砷不会释放到地下水中;当Fe(Ⅲ)还原时,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会导致与之共存的砷释放,形成高砷地下水;而当SO2-4还原时,地下水处于强还原环境,产生的HS-与Fe2+形成的铁硫化物吸附或共沉淀砷,会降低地下水中的砷浓度。
张俊文马腾冯亮闫雅妮
关键词: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
南海北部沉积盆地油田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油田水是沉积盆地中的重要流体,研究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油气生成、富集等有重要指示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拗陷和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田水的特征和成因,分别在珠三坳陷的珠江组和珠海组采集油田水样5个,在涠西南凹陷的涠洲组采集油田水样4个,对研究区油田水进行了常规阴阳离子含量、D和18O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油田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较高,均为Cl—Na型水,油田水各特征离子间关系(钠氯系数、氯镁系数、钙镁系数)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共同显示两处油田水均起源于海水并储存于封闭性较好的地层中,在埋藏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较小程度的蒸发和降水补给,并推测其形成受薄膜渗滤作用影响。
肖骢杜尧陈柳竹姜平马腾
关键词:油田水水化学同位素
地下水中稳定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铬是地下水中常见的一种变价重金属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应用广泛。将Cr(Ⅵ)还原为Cr(Ⅲ)是地下水铬污染防治中的主要策略。在Cr(Ⅵ)的非生物还原过程中存在铬同位素分馏现象,通过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可以定量地指示Cr(Ⅵ)的还原程度和速率。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现,在地下水铬污染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对铬与铬的来源、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的测定方法、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铬同位素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认为:微生物广泛参与地下水中铬的氧化与还原作用,并有可能产生显著的铬同位素分馏。地下水中被还原的Cr(Ⅵ)在微生物作用下有可能被活化,用非生物还原条件下的铬同位素分馏规律指示地下水中Cr(Ⅵ)还原程度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开展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特别是生物氧化Cr(Ⅲ)过程中的铬同位素分馏规律研究,对于更全面地认识铬同位素的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徐芬马腾Andre Ellis刘存富高永娟李理
关键词: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涂铁石英砂去除水中As(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选择来源广泛的石英砂作为负载体,以Fe Cl3为原料,用加热蒸发法合成制备简便且易于过滤的新型材料——涂铁石英砂(IOCS)。合成的IOCS表面的铁氧化物以赤铁矿为主,含铁量为11.73%,比表面积较改性前提高12.2倍。IOCS对As(V)的吸附动力学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其吸附As(V)平衡时间为80 min,对As(V)的最大吸附量为1.22 mg/g。吸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是表面吸附和共沉淀并存的过程。当初始As(V)浓度分别为0.1 mg/L、1 mg/L、5 mg/L,IOCS投加量与溶液中As(V)质量比分别为20000∶1和10000∶1时,在p H=6和p H=8.5两种条件下,IOCS对As(V)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0%和80.39%。
董一慧马腾周舒晗张俊文
关键词:
小柴旦盐湖相淤泥水化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研究内陆干旱区盐湖相淤泥水化学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干旱区淤泥早期成岩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西北干旱区小柴旦盐湖相淤泥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淤泥水的化学特征,探讨其对早期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不同深度盐湖相淤泥水的各化学组分含量均普遍高于上覆湖水,淤泥水盐度的升高与近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和湖滩析盐后再溶解作用有关。不同深度淤泥水的Na^+、K^+、Li^+和Cl^-含量变化范围较小,Mg^(2+)、Ca^(2+)、Sr^(2+)、SO_4^(2-)、I^-、TOC及TNb变动范围较大,Br^-和B^(3+)随深度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淤泥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其主要过程包括:浅地表的强烈蒸发、蒸发岩矿物沉淀、阳离子交换、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的脱硫酸过程、有机质降解等。
杜尧马腾肖骢陈柳竹
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
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分析:以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针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问题,在典型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系统采集了25个地下水样和3个地表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的I、Na+、Ca2+、Mg2+、Cl-、SO2-4、HCO-3、As、Fe、Br、pH、Eh等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碘含量为31.84~1 289.57μg/L,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流相对滞缓的排泄带附近、地下35m的范围内,水化学类型以碱金属非重碳酸型为主;地下水中碘可能来源于狼山中元古代狼山群沉积物或平原区第四纪浅层沉积物;沉积物中的Fe2O3和有机质在低Eh条件下(Eh〈-30mV)分别发生还原性溶解和分解,吸附在其上的碘随之被释放到地下水中。另外,沉积物中的碘在高Ca2+和弱碱性条件下吸附作用较弱,这也间接促进了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相对而言,有机质分解更为普遍,但Fe2O3的还原性溶解对碘富集影响更为强烈。该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对内陆盆地区高碘地下水形成机制的认识,并为当地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王妍妍马腾董一慧徐芬闫雅妮刘林
水力截获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填埋场渗滤液引发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防渗失效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污染物扩散成为保护地下水的关键。本文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例,假设填埋场防渗结构完全失效,渗滤液随大气降雨连续入渗直接进入地下水,以Ni作为主要污染物,利用Visual MODFLOW模拟软件建立了Ni在地下水中迁移扩散的模型,预测其在地下水中的时空迁移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抽/注水井,建立有效的水力截获带对地下水污染进行修复。结果表明:六抽一注井群系统,单井抽水量为350m3/d时的修复效果最佳;水力截获技术可以直接将受污染水体抽除,将污染羽控制在拟建工程内部,以达到有效保护周围地下水环境的目的。
顾栩杜鹏单慧媚马腾程胜高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危险废物填埋场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