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04]011-02)

作品数:5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张华李晓解燕张丹陶士康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新生代
  • 2篇晚新生代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 1篇地面沉降
  • 1篇地面沉降研究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新生代沉积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预警预报
  • 1篇数学模型
  • 1篇孢粉
  • 1篇孢粉记录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新生代沉积...
  • 1篇新城规划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析

机构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上海市地质调...

作者

  • 3篇王张华
  • 2篇李晓
  • 1篇李勤奋
  • 1篇王昕
  • 1篇陈中原
  • 1篇陶士康
  • 1篇王寒梅
  • 1篇战庆
  • 1篇张丹
  • 1篇陈静
  • 1篇解燕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上海地质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临港新城地质特征及其对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结合临港新城三维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该城区地质特征及对新城建设的影响,为新城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沈闪亮
长江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被引量:18
2009年
对长江河口区的三个晚新生代钻孔作了地层对比和粒度分析,据此探讨晚新生代长江河口的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SG6和J18A孔上新世厚层含砾砂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洪积扇和冲积扇相沉积环境,沉积物搬运距离短;而SG13孔缺失上新世沉积,反映古地势较高,以剥蚀为主。因此上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地势高差较大,侵蚀区和沉积区共存。早更新世,本区继承了上新世的冲、洪积扇沉积环境,但SG6孔泥质沉积明显变厚,J18A孔此时则以厚层含砾砂沉积为主,SG13孔也开始接受泥质沉积,反映在构造沉降作用下,冲、洪积扇体向西、南部迁移,沉积盆地范围扩大。中更新世,沉积物普遍变细且以悬浮沉积为主,显示了曲流河或曲流河冲积平原的沉积环境。晚更新世初,本区又发育含砾砂层,特别是SG13孔出现厚层含砾砂,但是粒径显著小于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沉积物,反映本区再次发生显著构造沉积,河流地貌广泛发育。晚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沉积物以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为主,悬浮沉积占优,说明本区已演变为滨、浅海沉积环境。因此在构造沉降、剥蚀和沉积的共同作用下,本区的地貌演变经历了自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和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两次准平原化过程。
战庆王张华王昕李晓
关键词:粒度分析长江口晚新生代
上海地面沉降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介绍了上海地区近年来开展地面沉降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最新认识,以及上海市地面沉降预警预报系统探索性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初步成果。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出了当前研究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李勤奋王寒梅
关键词:地面沉降数学模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长江三角洲120kaB.P.以来孢粉记录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其与海平面的耦合被引量:13
2009年
对上海地区晚第四纪钻孔地层中的孢粉以及较高分辨率测年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孢粉组合恢复了6个植被演替以及古气候期,和该区的海水进退吻合很好。研究发现,120~96kaB.P.间处于里斯冰期末期,沉积物粗,孢粉稀少;96~84kaB.P.间处于里斯玉木间冰期,孢粉以落叶栎-松-枫香常绿栎-栲为主,气候温暖略湿,海平面上升;84~G4 kag.P.间处于早玉木冰期,气候寒冷,孢粉稀少,海水退出本区;64~20kaB.P.间处于玉木间冰期,孢粉组合以落叶栎-栗-麻栎-常绿栎-栲-蒿-水龙骨为主,常绿树种大量出现,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回升.其中37~34kaB.P.间气候稍微变凉;22~10kaB.P.间为末次冰盛期,孢粉含量以及种类稀少,主要以针叶树种和耐干草本植物为主,反映气候冷凉干燥,海水全面退出本区;10kaB.P.以来,气候开始转暖,尤其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孢粉以落叶栎-松-常绿栎-禾本科为主。
陈静李晓王张华陈中原
关键词:孢粉晚更新世古气候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沉积物磁性特征和磁性矿物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32
2008年
笔者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平原晚新生代钻孔SG7孔沉积物的粒度和磁性分析,揭示磁性矿物类型随时间的演变,探讨新构造运动、气候、海平面等对本区沉积物源、沉积环境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上新世磁性强弱相间,且达到全剖面最强,磁性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针铁矿和黄铁矿,反映本区气候暖湿,发育山间湖泊,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白龙港玄武岩的风化产物;早更新世早期,磁性为全剖面最弱,以磁铁矿为主,反映在构造沉降作用下,发生物源改变,即主要来自贫铁的中酸性浅成岩或喷出岩,同时沉积物主要为冰期的河道相沉积,反映山间河流/冲积扇环境;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磁性显著增强且和沉积物粗细变化一致,粗颗粒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变质岩来源的粗粒磁铁矿为主,细粒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见针铁矿、赤铁矿和黄铁矿,反映古地理环境逐渐向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演变;自晚更新世晚期出现细粒磁赤铁矿和磁铁矿,反映长江上游物源的加入。全新世沉积物磁性较更新世泥质沉积物显著增强,反映长江河口、三角洲环境。
王张华张丹李晓陶士康解燕
关键词:磁性矿物构造沉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