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595)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军赵红波邱冠周覃文庆曹攀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主题

  • 6篇铜矿
  • 5篇黄铜矿
  • 3篇生物浸出
  • 3篇浸出
  • 3篇浮选
  • 2篇嗜热
  • 2篇嗜热微生物
  • 2篇锌矿
  • 2篇精矿
  • 2篇浮选新工艺
  • 1篇多金属硫化矿
  • 1篇新型捕收剂
  • 1篇异步
  • 1篇中等嗜热菌
  • 1篇闪锌矿
  • 1篇生物湿法冶金
  • 1篇生物冶金
  • 1篇湿法
  • 1篇湿法冶金
  • 1篇铁闪锌矿

机构

  • 8篇中南大学

作者

  • 8篇王军
  • 7篇赵红波
  • 6篇邱冠周
  • 5篇覃文庆
  • 2篇曹攀
  • 2篇甘晓文
  • 2篇李旖旎
  • 2篇杨勰
  • 1篇张雁生
  • 1篇顾帼华
  • 1篇肖巍
  • 1篇朱珊
  • 1篇杨聪仁
  • 1篇李开运
  • 1篇胡喆
  • 1篇程宏伟
  • 1篇庄田
  • 1篇李思奇
  • 1篇邱建强

传媒

  • 5篇矿冶工程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新型捕收剂CSU-21浮选赞比亚谦比希某铜矿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纯矿物试验和赞比亚谦比希某铜矿实际矿物试验,研究了新型捕收剂CSU-21对黄铜矿的浮选性能,并与现场捕收剂SIPX(主要成分为异丙基黄药)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捕收剂CSU-21在中性和弱碱性条件下对黄铜矿具有很强的捕收能力,明显强于现场捕收剂SIPX,且CSU-21在较低用量下便可高效回收黄铜矿。实际矿石浮选结果表明,单独采用CSU-21,相对于采用CSU-21与SIPX(1∶1)混合捕收剂,铜回收率明显提高。采用分段磨矿-浮选工艺,CUS-21为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三次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总铜品位23.61%,回收率90%的铜精矿。
赵红波王军张雁生顾帼华苏敏覃文庆邱冠周
关键词:黄铜矿浮选
细菌作用下斑铜矿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相同培养基培养的嗜热硫氧化硫杆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S.t菌)和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L.f菌)浸出斑铜矿,通过接触角和Zeta电位测定,分析其吸附之后斑铜矿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主要包括表面润湿性和表面电性的变化,并对比分析2种细菌对斑铜矿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单独9K培养基对于斑铜矿表面润湿性无明显影响,在2种细菌作用下,由于在浸出过程中斑铜矿表面亲水铜硫化合物和硫酸盐的产生导致斑铜矿表面接触角持续减小;斑铜矿和细菌的Zeta电位随溶液p H的升高而逐渐下降,斑铜矿Zeta电位和等电点分别朝细菌的Zeta电位和等电点方向偏移,表面细菌在斑铜矿表面发生了特性吸附;混合菌作用下斑铜矿Zeta电位和等电点正好介于2种细菌的动电位和等电点之间,说明2种细菌均能同时有效吸附于斑铜矿表面。
赵红波王军邱建强杨勰覃文庆邱冠周
关键词:细菌斑铜矿ZETA电位接触角
黄铜矿精矿中等嗜热微生物浸出过程及其优化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3种中等嗜热微生物:喜温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A.c)、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L.f)、嗜热氧化硫化杆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S.t)对黄铜矿精矿进行浸出。探讨浸出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优化及搅拌反应器浸出条件优化。微生物最佳生长条件如下:生长温度为45℃、初始p H为1.5。驯化过的浸矿细菌的生长及浸出率明显高于未驯化的,驯化后浸出率在矿浆浓度为50 g/L时达到最大,为94.00%;当矿浆浓度达到100 g/L时,铜的浸出率稳定在80%左右。搅拌反应器的最优化浸出条件如下:搅拌速度350 r/min,充气强度500 m L/min。在此条件下,对黄铜矿精矿进行浸出,浸出时间为30 d时,最终铜离子浓度为17.36 g/L,铜的浸出率为85.60%。
王军李旖旎庄田赵红波朱珊覃文庆邱冠周
关键词:黄铜矿中等嗜热菌生物浸出
含银固体废弃物催化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以含银固体废弃物为催化剂,采用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浸出黄铜矿,分析了浸出液中铜离子浓度、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及浸出渣的物相变化。结果表明,未添加含银固体废弃物体系中,黄铜矿中铜浸出率仅为30%,而添加含银固体废弃物的体系中,铜浸出率均高于30%,最高达到80%。浸出前期,含银固体废弃物使铜浸出速率显著提升,而中期则是通过调控体系电位促使铜进一步浸出。浸渣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浸出过程中有大量的元素硫与黄钾铁矾生成,但这并未阻碍添加含银固体废弃物体系中黄铜矿的浸出。
王军陶浪甘晓文赵红波李旖旎覃文庆邱冠周
关键词:黄铜矿催化微生物冶金生物浸出
中度嗜热微生物作用下黄铜矿表面改性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分析黄铜矿表面接触角、Zeta电位和表面形貌变化,研究嗜热硫氧化硫杆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S.t菌)和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L.f菌)对黄铜矿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培养基(9K培养基)对黄铜矿表面性质无明显影响,接触角稳定在黄铜矿表面接触角48°左右。两种细菌对黄铜矿表面性质影响规律相似,采用细菌摇瓶浸出时,振动条件下,矿物表面的亲水性随浸出过程逐渐增强;而在静置细菌浸出过程中,浸出初期黄铜矿表面疏水性变强,之后随浸出时间的延长黄铜矿表面的亲水性增强,推测可能是由于浸出前期黄铜矿表面生成疏水硫化物和元素硫,后期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不同细菌作用后,黄铜矿的等电点接近细菌的等电点,说明两种细菌均能有效地吸附在黄铜矿表面。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发现,黄铜矿经细菌浸出后,表面不同程度地被腐蚀,并且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表面腐蚀程度加剧,其中S.t菌对黄铜矿的腐蚀作用较L.f菌更强。
王军赵红波李思奇杨勰杨聪仁覃文庆邱冠周
关键词:黄铜矿表面性质
金红石异步浮选新工艺探索被引量:2
2017年
在浮选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了金红石浮选工艺,充分利用金红石和脉石矿物的浮选速度差异,实现浮选分离。通过控制粗选、扫选时间,中矿单独再处理等方法,开路试验最终获得精矿Ti O2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70.00%和55.67%的良好浮选指标。
梁倩楠王军曹攀肖巍李开运黄小涛
关键词:金红石浮选时间
Fe^(3+)对黄铜矿与铁闪锌矿分步浸出的影响机制被引量:5
2017年
采用微生物冶金方法对黄铜矿与铁闪锌矿的共生矿物进行了分步浸出研究。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s ferriphilum)浸出体系中,通过改变外加Fe^(3+)浓度,分析了浸出过程中溶液电位、铜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情况,考察了Fe^(3+)浓度对铜铁分步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0.06 mol/L Fe^(3+)浸出3 d,锌浸出率从5.630%提高至16.288%,铜浸出率从2.372%提高到10.731%;浸出初期外加适量Fe^(3+)有利于铁闪锌矿优先溶解;外加大量Fe^(3+)时,对铜铁浸出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二者分步浸出趋势减弱;外加Fe^(3+)可加速元素硫的氧化,削弱浸出过程中硫膜对矿物浸出的阻碍,同时降低溶液p H值,加速矿物浸出;但Fe^(3+)浓度过高时,大量黄钾铁矾的生成阻碍了矿物溶解。
甘晓文王军赵红波胡明皓陶浪邱冠周
关键词:黄铜矿铁闪锌矿FE3+生物湿法冶金生物浸出
大厂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混合精矿浮选新工艺探索被引量:9
2016年
对大厂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混合精矿的浮选分离工艺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混合精矿经加温预处理后再进行浮选分离的工艺,并得到了较好的浮选试验指标。并探索了在加温基础上,加入亚硫酸钠与硫酸锌作为抑制剂预处理混合精矿,然后再进行浮选,通过一次铅粗选和两次铅精选,铅回收率达到69.95%,铅品位达到了39.97%,锌含量降到了1.17%;铅回收率较加温不加入抑制剂时提高了7.61个百分点,较好地解决了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混合精矿难分离的问题。
曹攀王军胡喆赵红波程宏伟陶浪
关键词:浮选铅锌矿脆硫锑铅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