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ZC-I-03)
- 作品数:13 被引量:160H指数:8
- 相关作者: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王奎卢勇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夏季长江口外缺氧频发的机制及酸化问题初探被引量:16
- 2017年
- 针对夏季长江口外缺氧区,深入认识了同缺氧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海底地形、流场环境、锋面和上升流等主要环境特征;特别地,夏季长江口外羽状锋和上升流这两种物理过程是耦合在一起的,羽状锋的垂向分布形态与上升流具有密切的联系.基于对夏季长江口外历史缺氧事件的回顾与分析,从统计学意义上展现了缺氧区在水平分布上的空间结构,并认识了缺氧发生区位置的细节,发现口门外内陆架区的溶解氧(DO)含量与水深之间呈"V"型关系,据此指出内陆架的缺氧水体多发生在具有陡峭海底地形的坡面上.在长江口外缺氧机制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剖析了口门外陡坡地形何以能成为夏季缺氧核心频发区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阐释了坡面处缺氧区位置与羽状锋面和上升流的内在联系.长江口外羽状锋和上升流及其耦合作用是诱发夏季缺氧的重要驱动力,长江冲淡水羽状锋扩展和上升流交互作用影响下营养盐的持续输送和该处良好的光照条件是夏季长江口外浮游植物繁殖和底层缺氧的重要机制.通过对缺氧区耗氧作用及有机碳矿化和营养盐再生的探讨,指出夏季长江口外显著的耗氧过程亦主要发生在具有锋面和上升流特征的陡峭坡面附近,并证实底层缺氧区存在营养盐的表观丢失现象;同时,分析显示长江口外泥质区底边界层中的沉积物再悬浮也可对有机碳耗氧矿化及营养盐循环与再生产生影响.研究还指出长江口外的陡坡地形也是夏季低pH酸化环境的主要发生区,陡坡处羽状锋面和上升流的耦合亦为诱发夏季底层酸化的重要物理驱动力.最后,对今后长江口外缺氧区和水体酸化研究中予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 韦钦胜王保栋于志刚陈建芳薛亮
- 关键词:长江口上升流锋面生物地球化学酸化
- 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的季节特征及其对典型海湾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8年
-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 王翠郭晓峰方婧李青生
-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营养盐分布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2
- 2011年
-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10-6,0.17×10-6,72.91×10-6,10.60×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Zn>Pb>As>Cd>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 白有成高生泉金海燕孙向卫李宏亮卢勇王奎陈建芳
-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长江口嵊泗海域生物体内持久性污染物残留量及分布特征被引量:6
- 2011年
- 利用2007年10月"908"项目调查期间采集于长江口嵊泗海域的生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和组分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其它河口地区资料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残留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各生物体内HCHs的总量水平为(6.0~20.3)×10-9,平均值为12.13×10-9;DDTs的总量水平则为(2.9~164.1)×10-9,平均值为69.5×10-9,总体看,DDTs的含量要高于HCHs。HCHs、DDTs和PCBs含量随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HCH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藻类〉鱼和虾类〉软体动物,DDT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鱼和虾类〉软体动物〉藻类,而PCBs含量由高到低表现为:软体动物〉藻类〉鱼和虾类。从HCHs组分来看,藻类中以γHCH的含量为最高,软体动物中以βHCH占优势,鱼类中占优势的是βHCH和δHCH;DDTs组分中,以p,p-′DDE占绝对优势;PCBs的组分中主要以PCB28、PCB52、PCB101和PCB118为主。
- 白有成金海燕卢勇李宏亮王奎高生泉陈建芳
- 关键词:长江口生物体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四季分布特征被引量:27
- 2011年
- 利用2006年夏、冬季,2007年春、秋季四个航次营养盐调查数据,分析了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铵盐(NH4+)、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O32-)四季大面及典型断面(M1、M4、O6断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大面基本呈西高东低分布趋势,NO3-、PO43-和SiO32-,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区各个季节均呈双舌分布,可见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不同程度的混合是其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夏季,受长江冲淡水东北转向的影响,营养盐在口门东北部有一个高值水舌扩展,而春、秋和冬季则并无此现象,营养盐基本在长江口门处向东南方向输送。NO2-、NH4+,春、夏和冬季受上海市排污口影响,点源扩散分布现象明显,而秋季NO2-浓度在122.5°E至125°E间有高值区,可能是由于夏季底层有机质降解再生后高浓度营养盐在秋季被逐渐加强的垂直混合作用带至表面所致。冬季,由于黑潮水深入陆架,相同浓度营养盐等值线比夏季更靠近岸。断面分布上,NO3-、PO43-和SiO32-在春季总体上垂直混合为主要控制因素,夏季层化明显,秋季营养盐层化开始被破坏,垂直混合逐渐占优,冬季则呈上下混合均匀态势;而NO2-、NH4+季节变化规律性不强,受排污口污染扩散影响,长江口以北断面(M1)、长江口主断面(M4)近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区。
- 王奎陈建芳金海燕陈法锦李宏亮高生泉卢勇
- 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
- 200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变化规律及其行为特征被引量:3
- 2011年
- 利用2009年6月份和8月份(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扩散和输运行为特征,结果表明:8月份冲淡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影响比6月份大,这可能与8月份时长江的径流量大有关;6月份和8月份,该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转移机制主要是物理混合稀释过程,但8月份时的硝酸盐、磷酸盐转移机制稍显复杂;虽然8月份N∶P值比6月份更大,但是PO43-的绝对浓度却比6月份高,并且在这2个月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有明显的变化,可见P已满足了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区域内并不存在P限制;6月份PO43-绝对浓度由表层到底层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8月份表层和底层水体中PO43-的绝对浓度明显高出10 m和30 m层,这可能是因为8月份时表层水PO43-受冲淡水作用影响明显、而底层水则受矿化作用影响明显所致。
- 陈法锦陈建芳张海生李宏亮高生泉金海燕卢勇王奎庄燕培刘希真
- 关键词:长江口硝酸盐磷酸盐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响应机制初探被引量:7
- 2011年
-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 647.1~2 236.9μmol/dm3之间,平均值为2 031.2μmol/dm3;空间分布为由近岸冲淡水方向向外海逐渐增加;DIC在垂直分布上总体呈现底层水〉次表层水〉表层水,在29.0°N,122.6°E的底层存在1个高值中心,这可能与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深层水作用有关。对TAlk、DIC与盐度的相关性探讨发现,当盐度为10~25,TAlk、DIC与盐度呈现很好的保守性关系;而在盐度接近0、大于30及盐度为25~28时则出现偏离保守型稀释曲线现象,而这3个区域分别属于河口淡水端、海水端和长江口羽状锋区域,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河水端不同的输入源、海水端的水文物理过程以及长江羽状锋区域生物活动强弱密切相关。此外,根据DIC体系中DIC、pH值、温度和盐度等的实测数据进行推算可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pCO2的范围为15.4~166.9 Pa(154.0~1 669.0μatm),其中以29.5°N、123°E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表层pCO2值的低值中心[〈39.0 Pa(390μatm)],理论上可认为是大气CO2的1个典型汇区。
- 王斌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刘希真庄燕培徐燕青张海生
- 关键词:PCO2长江口
-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水体溶解氧饱和度的季节变化和特征被引量:23
- 2011年
-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解氧处于不饱和状态;冬季溶解氧基本接近饱和,表明其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等物理因子控制。另外,发现杭州湾和长江口海区溶解氧常年处于不饱和状态,其原因是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造成的。
- 卢勇李宏亮陈建芳金海燕陈法锦高生泉王奎王文亮白有成
- 关键词:光合作用有机质分解长江口
- 我国近海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被引量:6
- 2011年
- 基于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908专项(908专项)中关于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油类含量数据(2006年7月14日至2007年12月29),据此数据对我国近海海水油类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各海域油类的测值和平均值除个别站位外,海水中油类均符合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就各季油类平均含量高低相对比较而言,冬季>夏季>春季>秋季。就各海域油类平均含量高低相对比较而言,渤海>东海>黄海>南海。部分海域超过了一类标准,如山东半岛以北的北黄海(夏季和冬季)和东沙群岛北部海域(冬季)。
- 霍云龙邝伟民张亚南暨卫东
- 关键词:近海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被引量:27
- 2015年
-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
- 韦钦胜王保栋陈建芳夏长水曲大鹏谢琳萍
- 关键词:长江口缺氧区有机物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