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021043)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张吴平冀美蓉岳文斌董宽虎张红丽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量分配
  • 2篇土壤
  • 2篇苜蓿
  • 2篇物量
  • 1篇地统计
  • 1篇养分
  • 1篇养分资源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数据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效磷
  • 1篇水分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动力学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苜蓿生长
  • 1篇光合生产

机构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篇张吴平
  • 2篇董宽虎
  • 2篇岳文斌
  • 2篇冀美蓉
  • 1篇王若梦
  • 1篇权腾
  • 1篇张红丽
  • 1篇荆耀栋
  • 1篇毕如田
  • 1篇高燕丽
  • 1篇高艳丽

传媒

  • 2篇草地学报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植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与养分资源动态分布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借助根系功能-结构机理模型,在动态描述根系空间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采用根系空间吸水速率函数耦合三维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描述根系吸收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以根个体为中心,采用扩散方式,描述了由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磷元素而引起的土壤中有效磷分布的动态变化。通过小麦苗期根系结构与生物量的动态观测试验,获取了根系生长参数,利用文献资料获取了土壤水分运移参数、土壤有效磷扩散参数。在设定的灌溉与蒸散情景下,模拟了根长密度与根系吸收速率在三维空间的动态分布、根系吸水条件下土壤水分三维时空变化以及根系吸收磷元素的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的亏缺区域变化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根系-土壤系统能够实时地模拟根系生长下土壤环境资源的动态变化。
张吴平荆耀栋毕如田冀美蓉
关键词:土壤水动力学有效磷
基于遥感数据的孝义市土壤有机碳空间格局被引量:3
2012年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定量化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精准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遥感数据研究了山西省孝义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分析并确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各波段及其变量组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遥感影像的第一、第三波段以及NDVI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建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光谱预测模型(r2=0.38,p<0.05,n=100)。通过地统计学方法证明了遥感数据在估算土壤有机碳分布方面具有准确性较高、快速与低成本的特点。
张红丽张吴平冀美蓉权腾
关键词:遥感地统计土壤有机碳
结构变化和生物量生产与分配过程下苜蓿生长模拟研究
2013年
为真实反映苜蓿的结构和生长过程,经2年土柱栽培试验,对阿尔冈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Algonquin’)的结构和生物量进行动态测定,划分了苜蓿的生长单元。在生长单元上模拟苜蓿的结构变化与不同阶段的生物量生产过程。以生长单元归一化的扩展速率与相应的库强乘积大小作为权重,竞争获取可用的生物量,实现生物量的分配。采用异速生长关系实现苜蓿的几何形态与生物量的动态关联,从而建立苜蓿的功能-结构模型。最后利用第1年的土柱栽培试验获取模型参数,模拟了第2年土柱栽培试验苜蓿同类器官累积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苜蓿生长过程进行可视化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指标的测定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差值在5.79~123.28g之间变化,相对误差值在0.02~0.67之间变化,模拟值与实测值间有较好的吻合性。所建立的功能-结构模型能够定量化预测苜蓿结构变化与生物量生产及分配的动态反馈过程,从植物生长的机理层次实现苜蓿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张吴平刘建宁王若梦高艳丽岳文斌董宽虎
关键词:苜蓿生物量分配
控制结构下苜蓿生物量分配与累积过程的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各类器官归一化的生长扩展速率与相应的库强乘积作为权重,表征各器官竞争获取苜蓿个体在不同阶段产生的净光合同化产物的相对能力大小,描述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在组成苜蓿个体的各器官中分配与累积的动态过程,从而构建定量化描述结构与功能互反馈过程的苜蓿生长过程数字化模型,为提高苜蓿生产性能与优化苜蓿生态功能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田间栽培控制试验,对苜蓿的形态结构与生物量进行动态测定,获取模拟参数;并进行控制结构下苜蓿各器官生物量测定值与模拟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各器官生物量与几何特征测定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对应的模拟值变化趋势一致。因此,本研究给出的生物量分配模式能够应用于控制结构下苜蓿个体内可用生物量资源在各器官中分配与累积的定量描述。
张吴平高燕丽岳文斌董宽虎刘建宁
关键词:光合生产生物量分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