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02091412)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正位杨攀新张俊任金卫李智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裂活动性
  • 2篇裂带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玉树7.1级...
  • 1篇玉树地震
  • 1篇破裂带
  • 1篇中新世
  • 1篇中新世以来
  • 1篇细结构
  • 1篇活动性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构造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作者

  • 3篇杨攀新
  • 3篇陈正位
  • 2篇任金卫
  • 2篇张俊
  • 1篇李智敏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震

年份

  • 3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被引量:24
2010年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自玉树县城至隆宝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在NW向的玉树-甘孜断裂两段的玉树-治多断裂上,自隆宝镇东至玉树县城,地震引起了长约5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红砂岩、高漫滩及河床中,致使公路错断、桥梁位错,并引发大量滑坡和崩滑。震中附近的调查表明,地表破裂带主要沿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展布,总体走向NW320°,分为两组,一组为NW向,另一组为NE向,NW向的破裂为左旋走滑,发育一系列小的类拉分盆地,NE向的破裂表现为正断性质。由震源机制解和断裂特征判定,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李家辑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
西藏中部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中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km之间,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向南向东发生滑脱,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杨攀新任金卫陈正位张俊
关键词:断裂活动性
西藏中部格仁错断裂带错嘎错-那拉错段细结构及活动性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格仁错断裂带的错嘎错-那拉错段进行野外调查,先根据该区的地貌及地形变化分析认为河/湖谷北侧断裂带由分布于山坡及坡/冲积物中的一系列正走滑断裂组成。并对错嘎错和那拉错北侧两个综合地质地貌剖面的详细考察结果,重点对断裂活动在地表沉积物中形成的不同方向的派生构造进行了剖析,分析其形成机制与主断裂带几何学和运动学之间的关系,进而判定主断裂的活动性质,根据断裂错动晚更新世以来的坡/冲积物的年龄和冲沟位错,并对断裂活动速率进行了半定量约束,所得断裂在该段活动速率<4mm/a,远远小于前人的估算,并具有相当的正断分量,认为该段这种活动特性是受南北向的申扎-定结地堑系伸展作用的影响结果。
杨攀新陈正位张俊任金卫
关键词:断裂活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