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无)

作品数:4 被引量:72H指数:2
相关作者:王震朱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和谐社会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性别工资
  • 1篇性别工资差异
  • 1篇社会保障
  • 1篇社会公平
  • 1篇收入分配
  • 1篇收入再分配效...
  • 1篇农村
  • 1篇农民
  • 1篇农民工
  • 1篇民工
  • 1篇工资
  • 1篇工资差异
  • 1篇公平

机构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篇朱玲
  • 2篇王震

传媒

  • 2篇学术前沿
  • 1篇经济研究
  • 1篇世界经济文汇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被引量:32
2010年
本文在2002年、2004年和2006年微观调查数据基础上,评估了包括税费减免、种粮直补和新农合参合补贴在内的新农村建设收入再分配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些收入再分配政策已经开始表现出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收入再分配效应的UL分解结果显示,净补贴的纵向效应是总效应变化的主要来源。收入差距的Theil指数分解结果显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动是全国总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来源。
王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如何科学度量当前中国的转型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监测与评估机制研究
2013年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指标体系,是世界各国经过政治磋商达成的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偏好。它奠定了监测和评估发展进程的一个基准。据此观察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即可注意到:第一,农村居民和迁移劳动者,在享有必需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在农村居民和迁移劳动者当中,穷人、妇女、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族群,遭遇社会排斥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扭转这种状况,需要把社会均衡机制的建立纳入发展计划和政策。
朱玲
基于分位数回归分解的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研究被引量:40
2010年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研究了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表现为"天花板效应";但在工资分布的最高端,性别工资差异又开始缩小。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统计歧视和社会保护政策的解释。而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则表现为"粘地板效应"。在农民工工资分布的高端,性别差异表现出与城镇职工工资分布低端相似的趋势。这一点表明在工资分布高端的女性农民工已经开始突破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保护。
王震
关键词: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
更加公平的和谐社会如何实现——从思想实验到政策实施
2012年
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分享、社会融合凝聚、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过程,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便是其中的一种。和谐社会理念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平正义。兼容市场经济自由(效率)与社会均衡(公平)的根本条件,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实现其基本权利。若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朱玲
关键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