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55301)
- 作品数:24 被引量:553H指数:14
- 相关作者:黄建平季明霞管晓丹冉津江刘玉芝更多>>
-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被引量:93
- 2013年
-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时空关联的系统性归纳研究,且野外观测试验持续时间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和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料获取、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3个方面提出未来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 黄建平季明霞刘玉芝张镭龚道溢
-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
- 多尺度气象干旱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9
- 2013年
- 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以及黄淮、江淮和江汉5个区域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指数与20cm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前期气象干旱对后期土壤湿度的影响,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区域、分季节建立了土壤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春季,东北地区土壤湿度主要受前5~6个月,尤其是上年秋末冬初的降水的影响,而其他4个区域土壤湿度主要受前1~2个月大气水分的影响;各区域夏季土壤湿度与前1~2个月时间尺度上的大气水分相关最密切;秋季,东北地区20cm土壤湿度主要受前2~4个月的气象干旱的影响,其余区域土壤湿度仍与前1~2个月尺度的大气水分相关最密切.基于前期气象干旱指数建立的各区域、各季节的土壤湿度回归模型对当地土壤湿度具有一定的拟合能力,平均估计偏差在10.1%~13.9%之间,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春、夏季偏差较大,2008-2011年间干旱等级拟合准确率在65%~74.9%之间;东北、西南、黄淮、江淮和江汉区域拟合较好,拟合准确率在88%以上.
- 王素萍张存杰宋连春李耀辉冯建英王劲松
- 关键词:气象干旱土壤相对湿度
-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冷季快速增温被引量:10
- 2014年
- 利用中国713个观测站均一化的月平均温度资料,详细分析了近55年中国温度变化的季节性及区域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冷季增温前后的大气环流特征。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增温现象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90年代快速增长,21世纪初增温变缓,其中干旱半干旱区的年均增温速率是湿润半湿润区的1.7倍。季节性特征为冷季增温速率是暖季的1.9倍,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增温速率较大,都超过了0.3℃·(10a)-1,其中青藏高原、内蒙古中部、东北和华北增温尤其显著,湿润半湿润区的冷季增温相对较慢,其中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增温较慢。干旱半干旱区的冷季温度在1986年左右发生显著暖突变,突变前后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表明,极涡强度减弱、东亚大槽和欧洲浅槽变浅、极地冷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气旋性异常环流和东部地区的异常东南气流都有利于干旱半干旱区冷季的快速增温。
- 冉津江季明霞黄建平管晓丹齐玉磊何永利
-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突变分析大气环流
- 树轮最大密度记录的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公元1650年以来的7—8月温度变化被引量:8
- 2014年
- 利用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3个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最大密度数据建立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RC)。气候响应分析发现,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与7—8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树轮最大密度年表重建了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自1650年以来的7—8月温度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高达45.3%(R2adj=44.7%,N=95,F=77.029)。重建结果显示,在过去的346 a中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山区7—8月平均温度的异常高温年份为40 a,异常低温年份为46 a,且存在11个低温时段(1650—1654,1662—1678,1693—1703,1779—1794,1801—1805,1811—1819,1834—1854,1882—1910,1917—1923,1952—1975和1986—1992年)和11个高温时段(1655—1661,1679—1692,1704-1778,1795—1800,1806—1810,1820—1833,1855—1881,1911—1916,1924—1951,1976—1985和1994—至今)。突变和周期分析揭示该地区的温度变化受到了火山、太阳活动和海陆气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此外,在过去的346 a来气候以暖干/冷湿为主,近20a来出现了明显暖湿化趋势。
- 陈峰王慧琴袁玉江喻树龙
- 关键词:温度重建
- 雪冰反馈对北半球经向温度梯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近百年北半球陆地中、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发现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而CMIP5模式的模拟结果却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本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CMIP5模式中夸大了高纬地区局地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的贡献。利用一维能量平衡模式,通过一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和经向温度梯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由CO2变化导致的气候增暖过程中,考虑雪冰反馈后增温的幅度较大,并且高纬的增温比低纬更显著;在气候增暖过程中,雪冰反馈对低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影响很小,但对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小有促进作用。
- 谢永坤刘玉芝黄建平王国印
- 南半球中高纬度不同云类型的辐射特性研究
- <正>南半球中高纬度海洋面积广阔,地基观测的站点稀少,并且过去搭载于卫星上的被动遥感仪器难以实现对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因此系统性地对不同云类型在该区域辐射能量收支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仍较少。近年来,随着主动探测技术的发展,针...
- 吕巧谊李积明王天河黄建平
- 文献传递
- 欧亚大气环流对中国北方夏季沙尘天气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夏季沙尘指数51年来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夏季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环流场发现:500hPa高度场上强烈发展的高原贝加尔湖平均脊和减弱的东亚大槽,减少了高空低值系统对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地面场上"北负南正"的变压场分布使得两个地区西风和西北风减小,最终导致夏季南疆和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沙尘指数高值年时影响两个地区天气系统的差异在于:影响南疆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的西路冷空气和地面场上发展的南疆热低压,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则是北路和偏北路冷空气以及地面场上强烈发展的蒙古内蒙古热低压。
- 康林季明霞黄建平
- 关键词:海平面气压场
-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
-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干旱半干旱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比较弱。而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干旱半干旱区的洪涝灾害有密切联系,直接影响该区域洪涝灾害及其次生地...
- 黄建平冉津江季明霞
-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洪涝灾害极端降水事件
- 文献传递
-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被引量:29
- 2016年
-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 张存杰廖要明段居琦宋艳玲黄大鹏王胜
- 关键词:潜在蒸散
-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52a中国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分析
- 利用1960011年全国5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对近52年中国的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52a来,中国存在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干旱趋势带,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以及西南...
- 王素萍张存杰李耀辉冯建英王劲松
- 关键词:标准化降水指数多时间尺度干旱年代际变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