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01008)

作品数:6 被引量:202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晓燕夏正楷刘东生崔之久吕厚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考古
  • 2篇第四纪
  • 2篇石器
  • 2篇旧石器
  • 2篇黄土
  • 2篇古人类
  • 1篇第四纪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植物
  • 1篇特大洪水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 1篇全新世
  • 1篇流域
  • 1篇旧石器考古
  • 1篇旧石器早期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杨晓燕
  • 4篇夏正楷
  • 3篇刘东生
  • 2篇崔之久
  • 1篇韩家懋
  • 1篇张小虎
  • 1篇吕厚远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被引量:99
2005年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
关键词:黄河上游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被引量:12
2005年
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 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
关键词:第四纪科学环境考古古人类环境演变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被引量:9
2008年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杨晓燕刘东生
关键词: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早期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32
2008年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
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被引量:14
2005年
第四纪科学与旧石器考古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很多遗迹都出现在黄土分布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始阶段,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研究联系紧密,共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黄土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怎样将已有的黄土研究成果为旧石器考古所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织机洞和内蒙古大窑两个旧石器考古地点的案例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黄土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旧石器考古遗址地层层位及年代问题;建议旧石器考古学家应该密切关注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并提倡旧石器考古与地学学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杨晓燕夏正楷刘东生
关键词:第四纪研究黄土旧石器考古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被引量:46
2005年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19μ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1~3条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9μm.狗尾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8μm.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杨晓燕吕厚远刘东生韩家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