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06)

作品数:14 被引量:88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宏范昌福裴艳东商志文王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牡蛎礁
  • 5篇牡蛎
  • 5篇硅藻
  • 4篇同位素
  • 4篇潮间带
  • 2篇地质
  • 2篇氧同位素
  • 2篇生物壳体
  • 2篇水温
  • 2篇太平洋牡蛎
  • 2篇全新世
  • 2篇壳体
  • 2篇空港
  • 2篇古环境
  • 2篇分泌
  • 2篇春季
  • 1篇地质环境
  • 1篇地质环境变化
  • 1篇地质学
  • 1篇第四纪

机构

  • 16篇中国地质调查...
  • 11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天津师范大学
  • 4篇学研究院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天津地热勘查...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14篇王宏
  • 12篇范昌福
  • 11篇裴艳东
  • 7篇商志文
  • 7篇王福
  • 6篇方晶
  • 6篇王海峰
  • 4篇杨永强
  • 3篇李延河
  • 3篇胡克
  • 3篇田立柱
  • 2篇刘志广
  • 1篇刘会敏
  • 1篇苏盛伟
  • 1篇李建芬
  • 1篇姜兴钰
  • 1篇齐乌云
  • 1篇方念乔
  • 1篇陈永胜
  • 1篇宋美钰

传媒

  • 3篇地质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7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津空港牡蛎礁:中全新世环境恶化与新构造控礁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新发现的天津空港埋藏牡蛎礁体和下伏、上覆泥层的沉积学、AMS14C年代学研究显示,厚2.3m的礁体分为3部分,起讫年龄是6170~3980cal BP。5900~4100cal BP的中部,是受全新世冷事件4环境恶化控制的缓慢发育期。礁体的结束,则与冷事件3在时间上大致吻合。根据新的年龄数据,将该礁体的归属重新厘定为Ⅲ-2礁群。探讨礁体主要发育区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表明全新世牡蛎礁平原主要位于海河-宝坻-工部-蓟运河断裂圈闭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内。这一认识,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牡蛎礁形成于渤海湾"湾中之湾"的推测。
王海峰王宏范昌福方晶裴艳东方念乔
关键词:环境恶化新构造运动
渤海湾西岸牡蛎壳体形态、生长速率与生长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5
2010年
牡蛎壳体的尺寸、生长年龄和生长速率是其生命历史中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信息,与礁体综合生长环境有关;通过对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壳体生长速率的对比研究,可以恢复礁体生长时期的综合环境。通过对取自黄港水库、大吴庄和岭头三个埋藏牡蛎礁体中保存完好的牡蛎壳体的形态统计分析,并对其中部分适合贝壳年轮研究的壳体进行生长年龄和死亡季节的分析研究;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并探讨礁体生长环境对壳体形态的影响和塑造。结果表明,黄港水库礁体中的壳体具有最快的壳高生长速率和最短的生长寿命,礁体生长在距离河口较近的位置,礁体生长环境较动荡;大吴庄礁体中的壳体具有宽大肥厚的壳体外形和最快的壳重增长速率,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等稍远离河口的位置,生长环境相对稳定;岭头礁体中的壳体细窄扁平,壳重和壳高生长速率均最慢,礁体生长在如海湾或潟湖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范昌福裴艳东王宏李延河
关键词:生长速率牡蛎礁
粘土混浊水电导率对牡蛎礁水平夹层成因的解释——以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为例被引量:13
2011年
粘土混浊水(指110℃下烘干研磨后的10g粘土样品与120ml蒸馏水的混合溶液)电导率测定,在海岸带古环境恢复和海陆相地层的划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开始得到应用。
方晶范昌福范昌福王海峰白铁磊
关键词:牡蛎礁粘土夹层
硅藻Auliscus caelatus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埋藏牡蛎礁形成环境的复原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18个层位牡蛎壳内泥质填充物样品的硅藻分析,首次发现在渤海湾埋藏牡蛎礁中富含代表潮间带环境的Auliscus caelatus种硅藻化石,体积分数高达15%~40%,显示整个牡蛎礁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潮间带标志种Auliscus caelatus,结合生活在海湾内侧河口处环境的Cyclotella stylorum和沿岸分布的内湾指标群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3种硅藻比例在垂向上的变化,将牡蛎礁分为潮间带下部(Ⅰ带)、潮间带中上部(Ⅱ带)、潮间带中下部(Ⅲ带)和潮间带中上部(Ⅳ带)4个硅藻带。牡蛎礁上半部(Ⅱ带和Ⅲ带)中的4条水平夹层中的硅藻,与其下伏相邻正常建礁层的硅藻对比,均显示出Auliscus caelatus体积分数显著偏低、咸水种硅藻的比例偏高以及硅藻种属类型偏多等特征,推测出各水平层的海相性和开放性均有强于下伏相邻正常层的倾向。水平夹层的形成原因:一是牡蛎礁发育后期,礁体所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从距河口相对较远的潮间带下部(不含水平层的Ⅰ带)环境转为距河口相对较近的潮间带中上部(Ⅱ带—Ⅳ带)环境,较浅的海水环境使得牡蛎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来自海洋方向的风暴潮或较强的波浪,将牡蛎礁向海一侧的潮间带泥沙冲到礁顶,导致牡蛎倒伏死亡后被泥沙掩埋。
方晶杨永强商志文范昌福王福王宏
关键词:潮间带环境地质
硅藻组合指示的渤海湾西北岸两个牡蛎礁体生长环境的差异被引量:12
2010年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减弱。对相距约20km的大吴庄礁体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再研究,及与岭头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对比显示:大吴庄礁体硅藻种相对丰富,潮间带河口种和沿岸种含量多,说明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礁过程中受河流与海洋的双重影响,潮间带河口种C.stylorum和C.striata在礁体中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建礁过程中河流影响强弱的变化。相反,岭头礁体硅藻种相对单一,浅海与浮游种含量大,生长位置可能远离河口或为逐渐封闭的泻湖或海湾环境,建礁过程中主要受海洋影响,浅海种P.sulcata和浮游种T.nitzschioides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礁体受海洋影响强弱的变化。
商志文范昌福李冬玲田立柱裴艳东王福王宏
关键词:牡蛎礁生长环境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被引量:27
2011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现代以及(c)未来50~100年3个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2)根据在沿海地区和潮间带-浅海区的近30个揭穿全新统-晚更新统的全取心钻孔岩心(累计进尺1 600 m,其中海区约400 m)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和毗邻浅海区的地层结构、沉积间断、断块构造差异运动和层序地层学。(3)基于沿海低地-潮间带4 000余个Eijkelkamp全取心钻孔(总进尺逾20 000 m),将6~8 m以浅的中晚全新统划分为6~11层,并将它们归并为两个非正式地层单元"灰色单元"和"黄色单元"。前者为潮间带环境(向下可包括潮下带上部),后者为泻湖→盐沼→沼泽环境。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Eijkelkamp钻探、高程测量、综合研究、C-Tech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在临港工业区南西150 km2的泻湖-盐沼区进行了浅表地层(11层)的3D表达。进一步又将灰色单元划分为泥质的"马棚口湾式"和砂质的"驴驹河式"两类。(4)在滨海新区约3 000 km2的潮间带下部-浅海区首次开展了系统的测深仪-浅剖仪-全取心机械钻探-海底底质(和浅层)取样-旁侧声呐-单道地震公益性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地球化学调查和包括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年代学(包括年轻沉积物测年)在内的综合研究。将末次冰消期以来潮间带-浅海区沉积物划分为Ua-Uf六层,初步查明了海区沉积层序、底质物质组成、表层沉积速率、埋藏古河道和浅层气分布等。(5)通过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片及遥感影像对比,重建了近130年以来
王宏李建芬裴艳东王福商志文田立柱范昌福陈永胜刘志广车继英宋美钰耿岩姜兴钰苏盛伟王海峰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学地质环境变化
渤海湾太平洋牡蛎壳体记录的冬季停止分泌/春季恢复生长的最低水温被引量:6
2012年
河口海岸地区广泛生长的牡蛎壳体,作为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载体,是研究河口浅海环境演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以渤海湾地区广泛发育的太平洋牡蛎壳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现生活牡蛎壳体记录的氧同位素变化幅度和生长水体的温度、盐度,定量地计算了该地区Crassostrea gigas在冬季停止分泌/春季恢复生长的最低水温为5.5℃,生长季节为3月至12月。
范昌福王宏裴艳东王海峰
关键词:生物壳体氧同位素水温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被引量:3
2012年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方晶胡克范昌福商志文杨永强齐乌云王福裴艳东王宏
关键词:潮间带
渤海湾西部浅海区活牡蛎礁调查结果及资源保护建议被引量:10
2010年
采用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单波束水深测量多种物探仪器联机,同步调查天津大神堂浅海区的水下活牡蛎礁资源,为合理保护活牡蛎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活牡蛎资源由3个分散礁体组成,总面积仅约3km^2,礁体最大厚度1.2m,平均厚度0.6m;调查区海底地形平坦,水深介于3.4-5.6m之间,因受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仅在有礁体发育的局部范围内有高程约1m的起伏波动。为了生态资源的完整,必须对现存的活牡蛎礁体进行保护和恢复。
范昌福裴艳东田立柱王福刘志广王宏
关键词:牡蛎礁资源保护浅地层剖面
天津平原罾口河牡蛎礁剖面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被引量:1
2012年
对天津平原罾口河HD303牡蛎礁剖面礁体中各层牡蛎壳内泥质充填物及礁体上覆泥层做硅藻分析,显示剖面礁体部分自下至上为潮间带中下部(Ⅰ带)、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Ⅱ带)以及受风暴潮或强波浪影响较强、环境频繁变化的潮间带中上部(Ⅲ带);礁体上覆泥层自下至上为澙湖潮间带上部(Ⅳ带)、平均大潮高潮线附近的潮上带(Ⅴ带)和潮上带(Ⅵ带)的环境变化过程。另外,硅藻分析还显示上覆泥层受河流影响较礁体有所减弱,上覆泥层下部(Ⅳ带和Ⅴ带)形成时海水盐度比礁体大,推测在礁体发育后期,礁体所处位置封闭成潟湖及其河流作用减弱导致盐度的增加等因素是牡蛎礁停止发育的主要原因;而礁体上部水平夹层发育的原因是礁体发育后期,水体变浅导致礁体上部经常出露水面,易受风暴潮或强波浪作用,造成牡蛎倒伏所致。罾口河牡蛎礁HD303剖面的海相层上限的高度约为礁顶上1.3m(海拔1.15m)处,代表了海退时的平均大潮高潮线的高度。
方晶王宏胡克杨永强王福商志文刘飚赖萌
关键词:硅藻古环境潮间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