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782)

作品数:10 被引量:124H指数:6
相关作者:王秋菊韩东一李丽娜李庆忠杨伟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突变
  • 5篇遗传性
  • 5篇基因
  • 5篇耳聋
  • 3篇蛋白
  • 3篇遗传性耳聋
  • 3篇综合征
  • 3篇基因突变
  • 2篇遗传性聋
  • 2篇突变分析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抗生素
  • 2篇类抗生素
  • 2篇家系
  • 2篇非综合征型
  • 2篇氨基糖
  • 2篇氨基糖甙
  • 2篇氨基糖甙类
  • 2篇氨基糖甙类抗...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儿童医院医学...

作者

  • 10篇王秋菊
  • 6篇韩东一
  • 5篇李庆忠
  • 5篇李丽娜
  • 4篇赵立东
  • 4篇杨伟炎
  • 3篇刘穹
  • 2篇兰兰
  • 1篇赵亚丽
  • 1篇王荣光
  • 1篇于黎明
  • 1篇曹菊阳
  • 1篇武文明
  • 1篇程世红
  • 1篇顾瑞
  • 1篇翟喜平
  • 1篇翟所强
  • 1篇郭玉芬
  • 1篇袁虎
  • 1篇陈之慧

传媒

  • 4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国外医学(耳...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Y连锁遗传性聋DFNY1家系POU3F4基因突变的检测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进行Y连锁遗传性聋(Y linkedhereditaryhearingimpairment)家系的候选基因———POU3F4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 在POU3F4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设计5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反应。应用PCR 单链构像多态性(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方法对DFNY1家系中的43名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POU3F4基因的5对引物均有较好的扩增效果,PCR SSCP的多态性分析显示所有家系成员在POU3F4基因中均未检测到多态及突变。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一个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存在同源交换区域的耳聋基因POU3F4基因的检测排除了该基因易位到Y染色体导致DFNY1家系耳聋的可能性,说明中国Y连锁遗传性聋家系的致病基因更多可能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所致。
王秋菊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遗传性聋基因突变
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患者GJB3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8
2005年
目的 研究GJB3基因[编码缝隙连接蛋白31(Cx31) ]突变在国人耳聋患者中的特征。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各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及家属14 1名、对照组15 0名进行GJB3基因编码区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 在14 1名患者中发现GJB3基因的三种单核苷酸改变,其中有两种碱基变化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为错义突变方式。其中一个突变( 5 4 7G→A)与夏家辉等报道相同;另一个突变形式( 2 5 0G→A)为本研究首次发现,且进一步的各物种多种连接蛋白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证实该突变位点位于Cx31高度保守的第二跨膜区。15 0名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同样突变。结论 国人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者GJB3基因突变筛查研究发现了一个GJB3基因新的突变形式( 2 5 0G→A) ,为进一步开展耳聋相关基因的筛查研究打下了基础。
李庆忠王秋菊赵立东袁虎李丽娜刘穹韩东一
关键词:耳聋突变分析
与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有关的非综合征型耳聋被引量:13
2004年
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对这类抗生素的特殊敏感性,这类患者常常是由于其线粒体DNA的12srRNA基因有A1555G的突变。后来又有研究发现,携带A1555G突变的人,可以在没有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非综合征型的耳聋,而且这种耳聋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这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核基因和线粒体的单体型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因素对与mtDNAA1555G突变有关的耳聋的表现型的影响以及药物性耳聋发生的简要机理。
赵立东王秋菊郭维维管敏鑫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线粒体A1555G非综合征型耳聋药物性耳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调查中国西北地区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的流行情况,评估开展这一突变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中国西北地区共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外周静脉血,从白细胞中提取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断,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A1555G点突变,而后对阳性病例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在61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共发现56例A1555G突变患者:其中217例为药物性耳聋患者,有47例为A1555G点突变阳性;在其余395例非药物性耳聋患者中,检出9例A1555G突变。结论中国西北地区的药物性耳聋较为常见,A1555G突变在本地区感音神经性耳聋人群中有较高的检出率(9.15%),在该地区开展线粒体DNA 12SrRNA A1555G突变检测有重要意义。
徐百成郭玉芬关静翟喜平兰兰程世红陈之慧王秋菊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线粒体DNA突变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GJB2基因突变始祖效应对中国耳聋人群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对中国耳聋患者中缝隙连接蛋白beta2(gapjunctionproteinbeta2,GJB2)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筛查,探寻该基因各种突变的分布情况。方法在聋病门诊收集各种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41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135例(有家族史者17例),综合征型耳聋6例。另外收集听力正常者150例作为对照。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GJB2基因突变。结果在耳聋患者中发现7种GJB2基因碱基改变:79G→A,109G→A,341A→G,235delC,455A→G,176-191del16和504insGCAA。79G→A纯合15例,杂合5例;341A→G纯合4例,杂合8例;109G→A纯合1例,杂合4例;235delC纯合5例,杂合6例;176-191del16杂合3例;504insGCAA杂合2例;455A→G杂合1例。结论在耳聋患者中开展GJB2基因的筛查工作可以将235delC作为一个候选突变筛查位点。
李庆忠王秋菊韩东一赵立东刘穹李丽娜杨伟炎
关键词:基因GJB2DNA突变分析连接蛋白类
遗传性耳聋与肌球蛋白
2005年
肌球蛋白家族在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述了近年来发现的与遗传性耳聋表型特征相关的肌球蛋白基因的作用及功能,对理解遗传性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帮助。
李丽娜李庆忠武文明王秋菊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肌球蛋白分子病理机制表型特征
Y-连锁遗传性耳聋:中国一大家系的听力学表型特征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进行Y-连锁遗传性耳聋(DFNY1)家系的听力学表型特征分析。方法对DFNY1家系中的50名成员进行的听力学检查,包括Madsen502便携式听力计(丹麦),EAR-3A插入式耳机(美国)进行家系成员的纯音测听检查;Madsen901(丹麦)声导抗检测仪进行鼓室图及镫骨肌反射的检测;便携式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SmartEPIntelligentHearingSystems,America郾)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家系的表型特征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定义为耳聋和非耳聋。结果接受听力检测的50名家系成员中发现耳聋患者21名,其中20名为家系中的直系男性,1名为女性。发病年龄在7-27岁之间,平均为12郾7岁;67%耳聋患者的听力曲线表现为高频下降型曲线,听力曲线的结构具有相似性。结论本文报道了中国DFNY1耳聋大家系的耳聋患者听力学表型特征为双侧、对称性、学语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家系中耳聋患者的听力表型具有均一性,这些特征进一步说明DFNY1家系的致聋基因为单一致病基因。
王秋菊杨伟炎韩东一于黎明曹菊阳郭维顾瑞
关键词:家系调查表型特征听力学检查
WFS1基因在低频听力减退家系中的突变筛查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分析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LFSNHL)家系的候选基因———WFS1基因的突变。方法对WFS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设计1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LFSNHL家系中的38名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WFS1基因的14对引物均有较好的扩增效果,直接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显示所有家系成员在WFS1基因中均未检测到可以引起蛋白质改变的突变。结论本研究中的LFSNHL中国家系的致病基因并非WFS1基因突变所致。
刘穹王荣光李庆忠赵立东李丽娜王秋菊
关键词:突变
KCNQ4的生理功能与耳聋的病理机制
2005年
李丽娜李庆忠王秋菊
关键词:遗传性耳聋钾离子通道膜蛋白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治策略研究被引量:40
2006年
目的研究和揭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vestibularaqueductSyndrome,LVAS)的临床诊治策略。方法对2003年5月—2005年12月收集的107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分析、影像学分析及SLC26A4致病基因检测分析,以期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系列特征。临床听力学特征性观察包括纯音听力中低频的气骨导差;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时观察特征性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evokedshortlatencynegativeresponse,ASNR);影像学检查包括对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扫描或耳蜗水成像磁共振检查了解前庭水管、内淋巴囊及耳蜗的发育情况;病因学分析包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扩增SLC26A4基因的21个外显子,直接测序,DNAStar及BioEdit序列比对软件分析SLC26A4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70.8%~83.7%LVAS患者在低频500Hz、250Hz存在显著的气骨导差,范围在15~95dBHL。75.7%的LVAS患者在常规ABR测试时发现ASNR,潜伏期为3.26±0.57ms。97.9%的LVAS患者发生了SLC26A4基因的突变,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占88.4%,单等位基因和未发现突变的家系分别占9.5%和2.1%。共发现38种突变形式,包括23种国际上尚未报道的突变,15种已报突变(五种仅报道于中国家系)。其中IVS7-2A>G突变是所有突变中最常见的突变,占所有突变者的78.9%,是中国人群中的特征性突变。影像学检查CT及磁共振是诊断LVAS的金标准。结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纯音听力—低频气骨导差;具有特异性的ABR波形—ASNR;CT检查见前庭水管扩大,直径>1.5mm;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扩大的内淋巴囊;具有特异和常见的SLC26A4基因突变谱。上述系列特征形成了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依据。选择积极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患者听力的保护与康复。
王秋菊韩东一兰兰翟所强赵亚丽杨伟炎
关键词: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气骨导差SLC26A4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