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501)

作品数:21 被引量:201H指数:8
相关作者:刘标徐文华郑央萍曹慧李孝刚更多>>
相关机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盐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盲蝽
  • 8篇棉盲蝽
  • 6篇抗虫
  • 6篇基因
  • 5篇土壤
  • 5篇抗虫棉
  • 5篇基因抗虫棉
  • 4篇棉田
  • 4篇BT棉
  • 3篇转BT基因抗...
  • 3篇转基因
  • 3篇微生物
  • 3篇棉花
  • 3篇常规棉
  • 2篇多样性
  • 2篇烟粉虱
  • 2篇沿海棉区
  • 2篇中黑盲蝽
  • 2篇生态分布
  • 2篇农区

机构

  • 15篇环境保护部南...
  • 13篇江苏沿海地区...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大丰市植保植...
  • 1篇南京野生植物...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滨海县植保植...

作者

  • 18篇刘标
  • 13篇徐文华
  • 5篇郑央萍
  • 4篇曹慧
  • 3篇卞同洋
  • 3篇臧慧
  • 3篇崔中利
  • 3篇李孝刚
  • 3篇左文惠
  • 2篇金中时
  • 2篇韩正敏
  • 2篇周可新
  • 1篇冷春龙
  • 1篇李顺鹏
  • 1篇俞元春
  • 1篇徐冬青
  • 1篇高国庆
  • 1篇张信娣
  • 1篇金叶飞
  • 1篇马世宏

传媒

  • 8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华东昆虫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环境保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8篇2008
  • 10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转基因棉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基因棉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方法]采用直接法提取转基因棉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进行部分酶切,回收2.0~4.0 kb大小的片段插入到pUC19/BamHI脱磷载体上,转化到DH5α高效感受态细胞,构建宏基因组文库。随机挑取10个克隆序列测序,并通过NCBI预测可能存在的开放式阅读框和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该文库的外源插入片段平均长度为2.4 kb,90%以上克隆都含有插入片段,10个序列中存在着多种功能的开放式阅读框,包括一些水解酶、脱氢酶、脂解酶、修饰酶、抗生素及与电子传递链相关的酶类。[结论]该研究可为研究转基因棉大面积野外种植以后的生态安全性提供参考。
马世宏高国庆刘标崔中利曹慧
关键词:转基因棉宏基因组文库未培养微生物
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可培养性,获得纯培养微生物菌株,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采用三种培养基对土壤细菌进行分时段计数,以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HhaI酶切PCR产物,对酶切图谱进行分型,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LB、CSEA、W SA培养基192 h后每g干土获得的细菌数量分别为14.84×107、10.27×107和6.91×107CFU,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以W SA为最高,LB多样性指数最低;三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菌菌群有一定的相似性,LB和CSEA培养基间的Jaccard指数为57.69%,LB和W SA培养基之间为53.13%,而CSEA和W SA培养基的相似性指数达66.67%;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土壤细菌优势种群在分类方面主要属于γ-和β-变形杆菌以及放线菌亚门,其中某些OTUs中的16S rDNA序列与Burkholderiaceae bacterium、Rhodococcus和Mycobac-terium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其细胞能够分泌复苏促进因子,有效地提高土壤细菌的可培养性。
王萍崔中利刘标孙波曹慧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RFLP分析培养基
江苏盐城农区棉盲蝽监控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2008年
通过对当地棉花重大的致灾害虫棉盲蝽进行了历时17年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11个专题:(1)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40多年的演变过程,(2)明确了棉盲蝽新近的暴发机制,(3)明确了多种因子对棉盲蝽种群形成与发展的干扰作用,(4)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5)明确了近年两种棉盲蝽优势种群比例变化的原因,(6)明确了棉盲蝽对不同长势B 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7)明确了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与保护利用措施,(8)研制了B t棉田棉盲蝽防治指标,优化了棉盲蝽防治对策,(9)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转移规律与虫源性质,(10)改进并提高了棉盲蝽测报预警的准确率,(11)在两种棉盲蝽的多食性特点研究方面:一是明确了棉盲蝽在当地的寄主范围、生态区划及发育和产卵趋性,二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寄主适合度及其表达的影响因素,三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区域性生态分布。
徐文华王瑞明刘标臧慧杨爱泉
关键词:棉盲蝽生态分布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预测预报方法的改进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针对江苏沿海地区转B 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发生量加大、发生期提前和绿盲蝽比例明显上升等新情况,研究制定出了"两个改进、两个加强和一个建立"的B t棉田棉盲蝽预测预报新方法,即改进调查方法、改进短期预报方法,加强对成虫的预测、加强对重点发生阶段的预测,建立棉盲蝽预测预报数据库。
徐文华王瑞明武进龙刘标
关键词:BT棉棉盲蝽预测预报方法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2004—2005年,在江苏沿海地区采用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4)与常规棉(中棉所17)2类棉田昆虫种群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棉田相比,Bt棉田棉铃虫、玉米螟、金刚钻、棉小造桥虫等鳞翅目害虫种群数量显著降低,而盲蝽象、红蜘蛛、棉蚜、烟粉虱等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而棉铃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群数量则显著下降。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田昆虫种群的影响在数年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徐文华刘标王瑞明郑央萍张毅李孝刚
关键词: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昆虫种群
棉盲蝽的寄主种类、转移规律、生态分布与寄主的适合度被引量:29
2007年
2004—2006年,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初步查明盐城农区绿盲蝽的寄主植物为28科100种,中黑盲蝽为29科105种。通过系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校正,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在棉田内,全年有3次迁入高峰和1次迁出高峰。棉盲蝽具有强烈的趋嫩、趋绿和趋花习性,能随着寄主植物开花顺序依次转移,棉盲蝽的成虫期决定着其虫量的再分配。绿盲蝽2、3、4代和中黑盲蝽的2、3代为棉田的主害世代,其余世代则主要分布在棉田外寄主上。依照当地不同生态区的环境特点,研究了两种棉盲蝽在各生态区的寄主范围、生态分布与危害特征。并且根据两种棉盲蝽对寄主植物取食危害的差异,划分了棉盲蝽对多种寄主的适合性程度。
徐文华王瑞明林付根刘标臧慧
关键词:棉盲蝽寄主种类生态分布
棉盲蝽对B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及其脱落因素浅析被引量:3
2007年
采用对当日花挂牌跟踪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江苏沿海棉区棉盲蝽对B 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与脱落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地棉花最佳结铃期内,因棉盲蝽危害所造成的脱落幼铃占脱落幼铃总数近1/4,为其他虫害之和的10多倍;与非虫害因素相反,棉盲蝽等害虫所形成的幼铃脱落自7月下旬起由前向后渐次加重;以棉盲蝽对幼铃的危害程度比较,株上铃的铃害率和单铃剌孔数分别比落地铃低19.54%和35.3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从不同长势B t棉已落地幼铃的脱落因素看,其总脱落率、棉盲蝽危害率和其他虫害率均表现为一类田>二类田>三类田,其中落地幼铃其他虫害率在三类棉田间的差异达显著至极显著水平;非虫害因素不仅幼铃脱落的比例由前向后逐渐下降,而且脱落率也显示出三类田>二类田>一类田的反向特征。
徐文华王瑞明臧慧刘标
关键词:棉盲蝽BT棉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转基因抗虫植物会向土壤中释放外源基因表达蛋白并存留在土壤中;同时,外源基因的插入会改变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农艺性状和化学组分。它们主要通过这两个方面可能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就它们在今后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冷春龙俞元春刘标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植物土壤质量外源基因表达化学组分农艺性状
棉花枯萎病在盐城农区的发生演变与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50多年来棉花枯萎病在江苏盐城农区经历了点滴发生、扩散蔓延、流行暴发、治理下降和恢复上升等5个阶段;从常规棉枯萎病发生演变的原因来看,带菌棉种是棉花枯萎病发生的原始侵染源,耕作制度的变化左右着枯萎病的发生范围与菌量的积累,气候条件决定着年度间棉花枯萎病的发生程度,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是确保枯萎病疫区棉花稳产的关键,多项综合治理措施能有效抑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扩展;相对于上述常规棉,不同疫区引种导致土壤中枯萎病的菌源有可能发生了变异,B t棉育种机构重视了抗虫与抗黄(萎病)、忽略了抗枯(萎病)的培育,品种更新加快、枯萎病种源菌源多,棉农对B t棉枯萎病认识不足、培管措施不当等,则更是导致转B t基因抗虫棉田枯萎病恢复上升的直接因素。
徐文华王瑞明卞同洋刘标郑央萍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常规棉BT棉
棉盲蝽优势种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动态分布被引量:15
2007年
采用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2006年将本地种植的转B t基因抗虫杂交棉主栽品种与常规棉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间盲蝽象群落的发生与危害、种类与分布比例、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龄期分布与发育进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 t棉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盲蝽的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发生在江苏沿海棉区的棉盲蝽优势种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其中中黑盲蝽的种群比例大于绿盲蝽;棉盲蝽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基本同步,B t棉田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及棉盲蝽混合种群的总虫量高于常规棉田,其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两种棉盲蝽种群的龄期分布在两类棉田基本相近,发育进度在常规棉田略有提前,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
徐文华卞同洋刘标王瑞明郑央萍
关键词: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棉盲蝽象中黑盲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