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6JDXM09)

作品数:4 被引量:90H指数:4
相关作者:邓大才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化
  • 2篇农民
  • 1篇动机
  • 1篇增产
  • 1篇社会化小农
  • 1篇生存逻辑
  • 1篇生育文化
  • 1篇生育行为
  • 1篇收入最大化
  • 1篇逆变
  • 1篇农民打工
  • 1篇最大化
  • 1篇乡村
  • 1篇小农
  • 1篇粮食安全
  • 1篇粮食安全保障
  • 1篇粮食增产
  • 1篇良种
  • 1篇良种推广

机构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邓大才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财经问题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农民打工:动机与行为逻辑——劳动力社会化的动机—行为分析框架被引量:34
2008年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三代打工者,根据打工者的面临的约束条件,三代打工者有不同的动机和行为逻辑:第一代打工者追求生存最大化,第二代打工者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第三代打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三代打工者分别遵循生存逻辑、货币逻辑和前途逻辑,三种逻辑依次替代,逐渐跃迁。现在大部分的打工者追求货币收入最大化,遵循货币伦理,以货币逻辑展开行动。
邓大才
关键词:生存逻辑收入最大化打工者
农民生育偏好与行为:社会解构模型--对当今部分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逆变的一个解释被引量:23
2008年
传统理论认为,农民的生育偏好取决于传统的生育文化,经济效用、功能需求、生育文化、生育需求理论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农民"多生、早生、生男"的偏好及其行为,但是无法解释当今农民"适度生育、生男生女一样、打死也不多生"的偏好及其选择。社会解构模型则能够较好地解释当今农民的生育偏好和行为,经济解构、文化解构、需求解构从反方向侵蚀、消解农民的传统生育文化,从反方向影响、冲击农民的传统生育偏好和行为。
邓大才
关键词:生育行为生育文化
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被引量:10
2009年
20世纪中国乡村研究分别以农民个人、农户或家庭、村庄、集市(镇)、区域社会为研究单位考察乡村社会和农民的行为与动机,区域社会又有文化的权力网络、宗族模式、婚姻圈、祭祀圈等研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能够较好地解释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及农民的行为与动机,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乡村社会和农民,特别是生产、生活、交往及就业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乡村社会和农民却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学者们建构新的研究单位解释社会化的乡村和社会化的农民,而就业社会化网络单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邓大才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化小农
粮食安全:耕地、贸易、技术与条件——改革开放30年粮食安全保障的途径研究被引量:23
2010年
谁来养活中国、怎样养活中国是当前国内外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给和粮食增产的因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途径并不源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及国际贸易,而是源于技术和生产条件。前者主要是复种指数提高和良种的推广,后者主要是化肥的施用。粮食安全则主要依赖于种子技术改革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其次是提高复种指数和化肥施用水平。
邓大才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增产良种推广复种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