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811048)

作品数:9 被引量:262H指数:7
相关作者:耿元生宋会侠沈其韩谢亚平马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变质
  • 3篇岩石
  • 3篇锆石
  • 3篇变质作用
  • 2篇岩群
  • 2篇岩系
  • 2篇麻粒
  • 2篇麻粒岩
  • 2篇P-T轨迹
  • 2篇变质岩
  • 2篇变质岩石
  • 1篇低级变质
  • 1篇低压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单位
  • 1篇地质学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 1篇定年
  • 1篇东段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6篇沈其韩
  • 6篇耿元生
  • 6篇宋会侠
  • 1篇董永胜
  • 1篇薛怀民
  • 1篇陆松年
  • 1篇马芳
  • 1篇陈文
  • 1篇张彦
  • 1篇谢亚平
  • 1篇李才
  • 1篇陈辉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年代学研究的进展和相关问题被引量:35
2014年
总结了中国近十年在前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1)近年获得的大量锆石SHRIMP和LA-ICPMSUPb年龄,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BIF和相关地层主要形成于新太古代;(2)新的同位素年龄表明,一些以往认为是早前寒武纪的地层或地质体(康定岩群、额尔古纳岩群)的主体是新元古代的地质体;(3)大量的锆石原位定年数据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孔兹岩系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4)长城群的底界年龄应小于1670Ma,很可能在1650Ma左右;(5)根据新的同位素年龄对中元古代的年代地层格架进行了重新划分;(6)大量新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揭示华南地区以往认为是中元古代的地层(板溪群等)实际应是新元古代的。随着研究深入也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2.5~2.3Ga是否存在缺少地质记录的寂静期?(2)长城系下部的地层何在?(3)中元古代上部系级年代地层单位的建立;(4)青白口系岩石地层单位的完善。
耿元生陆松年
关键词:前寒武纪年代地层长城群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被引量:160
2010年
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了一系列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侵入体,本文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包括许村岩体、歙县岩体、休宁岩体、灵山岩体、莲花山岩体、石耳山岩体)进行了定年,并分析了这些岩体代表性样品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区内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属S-型和A-型两类,前者属于同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质;后者为晚造山的岩浆岩,成分为花岗质。S-型花岗闪长质岩浆是在碰撞、地壳加厚后由不成熟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经减压熔融形成的。由同造山到晚造山阶段,随着地壳应力由挤压转为拉张,所形成的A-型花岗岩中有明显的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两类岩体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规律,且随时间具有明显的向南(大洋侧)迁移的趋势。同造山的S-型花岗闪长质侵入体均分布在皖南蛇绿混杂岩带的北侧(及缝合带内),其中空间位置最北突的许村岩体的侵位时间最早,为850±10Ma;位于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内,具有同构造特点的歙县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38±11Ma;同样侵位于该缝合带内,具有晚构造特点的休宁岩体的侵位时间为826±6Ma。而晚造山的A型花岗岩均分布在该缝合带的南侧,其中灵山岩体和莲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23±18Ma和814±26Ma,两者的侵位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后造山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石耳山花岗斑岩的年龄为785±11Ma。我们认为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造山过程具有多岛弧拼贴、多缝合的特点。不同缝合带上洋盆闭合的时间存在着差异,最早闭合的可能是赣东北带(蛇绿岩套)、其次是江山-绍兴带,最后是皖南带(歙县蛇绿岩套)。不同缝合带上发育的岛弧型火山岩在地球化学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两者是在洋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而后者是在不成熟的陆壳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江南造山带形成后不久,其南
薛怀民马芳宋永勤谢亚平
关键词:锆石定年新元古代S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江南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被引量:32
2016年
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由五套不同类型的变质岩系组成。克拉通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多期岩浆侵位、多期变质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岩石已遭受多次不同地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因此华北克拉通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从太古宙到古元古代末的克拉通形成,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五期区域变质作用。鞍山地区的古-中太古代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改造,尚未获得变质年龄数据。但在TTG岩系中已获得3560Ma和3000-3300Ma早期的变质年龄。河南鲁山太华杂岩的中太古代斜长角闪岩中获得2776~2792Ma和2671~2651Ma两期变质作用年龄信息,代表了新太古代早期的变质作用。新太古代麻粒岩-TTG岩系和新太古代花岗-绿岩系都经历了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初的变质作用改造。在古元古代阶段,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在1965-1900Ma期间发生了中低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局部发生超高温变质,这期变质作用与陆块间的俯冲碰撞及其后的地幔上涌有关。在古元古代晚期(1890~1800Ma)在华北克拉通的中部及东部的胶-辽-吉带发生了高压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区域变质,代表了陆块间的碰撞拼合过程。不同变质岩系类型经历的变质作用反映了不同的构造背景。太古宙晚期大量的TTG岩系及呈面状分布的中/低压麻粒岩主要出露在华北克拉通的中北部,普遍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反映了地幔柱底板垫托的构造环境。新太古代的花岗.绿岩系在新太古代晚期一古元古代早期经历的变质作用多为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反映其发生可能与弧后+地幔柱联合作用的构造背景。古元古代晚期的两期变质作用多表现为高压麻粒岩相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反映了不同陆块(地块)之间碰撞拼合的过程,意味着类似显生宙的板块构造体�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本文主要论述了4个与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相关的内容:(1)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标志;(2)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3)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4)加强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需要考虑的4个方面,一是立项,二是稳定的经费支持,三是人才培养,四是先进仪器设备的配备。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关键词:极低级变质作用
全球冥古宙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被引量:4
2016年
冥古宙是地球上最老的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由于缺少可靠的岩石记录一直没有得到国际地学界的重视和承认,到2004年才在建议的国际地层表中使用了冥古宙这一术语,定义从地球形成到出现地球最老岩石这段地球历史。但冥古宙与太古宙没有明确的地质界线,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年代界线(3.85Ga,4.0Ga,4.03Ga),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目前已知残存的冥古宙岩石只有两处,一处是加拿大的阿卡斯塔片麻岩(Acastagneiss)中两个英云闪长岩和一个变质花岗闪长岩。前者锆石UPb年龄为4002±4Ma和4012±6Ma,后者为4031±1Ma。另一处是东南极索尼山(MountSones)的麻粒岩相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已获得UPb年龄为3927±10Ma。世界上最老的表壳岩(≥3870Ma)出露在格陵兰。冥古宙年代久远,地球形成最初的600~700Ma的初始岩石经历了陨石撞击、地壳再循环、重熔等改造,甚至再循环到地幔,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目前主要以年轻岩石中的碎屑锆石或继承锆石作为桥梁,来追索这些古老锆石原来母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3800Ma的碎屑锆石已在全球十多个地区发现,而以西澳伊尔岗克拉通的杰克山最多最全,从〉3800Ma到4404Ma都有,在3840Ma,3900~3920Ma,4000~4200Ma,4260~4300Ma和4404Ma显示峰值,其中以3900~4200Ma最为发育,4404Ma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老碎屑锆石。此外在北美克拉通、南非克拉通、华北克拉通等古老克拉通以及一些年轻造山带中都发现有冥古宙的碎屑锆石,这些锆石是追索冥古宙地质事件的重要桥梁。通过对冥古宙碎屑锆石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和内容。包括早期地壳的性质,一些锆石具有与太古宙之后岩浆锆石特征相似的环带结构,因此这些碎屑锆石的母岩大部分被认为相当花岗质,来自老地壳的重熔。冥古宙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关键词:碎屑锆石
河南鲁山原“太华岩群”的重新厘定被引量:7
2014年
出露于河南鲁山地区的原“太华岩群”在地质研究和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年新进展的基础上,已将其分解为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为主的上部岩系和以新一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的下部岩系,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两套岩系地质特征很不相同,时间相隔5~7亿年,因此原“太华岩群”这一统一地质单位已不再适用,需重新厘定。建议以新一中太古代TTG岩系为主(70%)和伴生少量变质表壳岩(约30%)的下部岩系改称太华杂岩;上部的古元古代变质表壳岩系,因其标准剖面在鲁山,可以用“鲁山岩群”替代“原太华岩群上亚群”,这一群级地层单位曾被涂绍雄(1996)建议过。重新厘定后的地层名称,将不再出现命名上的混乱,也便于对比。
沈其韩宋会侠
关键词:岩石地层单位TTG岩系变质表壳岩太古代
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关键词:高压麻粒岩变质时代P-T轨迹大地构造背景
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德玛拉岩群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11年
青藏高原冈底斯地块东南部的德玛拉岩群为一套角闪岩相变质岩系,一直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并没有可靠的年代学证据。论文对采自其中的黑云角闪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黑云母39Ar-40Ar定年,测试表明,黑云角闪片岩原岩锆石U-Pb年龄为217.1Ma,由黑云母39Ar-40Ar获得的变质年龄为22.3Ma,黑云母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520~600Ma和900~1100Ma,黑云母39Ar-40Ar变质年龄为16.3Ma和22.3Ma。上述结果虽不能完全否定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的存在,但至少说明现今的德玛拉岩群中还包含有遭受中生代岩浆侵入的古生代沉积岩,它们在新生代经历了变质和岩浆作用的再造,是一套变质杂岩。
董永胜李才陈辉陈文张彦
关键词:冈底斯地块锆石U-PB年龄
近70年中国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8年
为总结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历史经验,回顾了我国从变质岩石学到变质地质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大量文献,分3个阶段和8个方面总结了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变质作用年代学、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蓝片岩、变质流体和变质岩化学动力学方面与世界研究基本处于同步水平,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历史的回顾,表明变质岩的研究已经从变质岩石学转变为变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研究转变为以变质岩为基础,变质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变质岩和变质地质领域我国有一些区位优势,但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各种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变质地质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关键词: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超高压变质岩麻粒岩矿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