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38)

作品数:12 被引量:174H指数:6
相关作者:周龙泉邵志刚马宏生蒋长胜苏有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地震
  • 5篇强震
  • 4篇强震活动
  • 2篇强地震
  • 2篇中强地震
  • 2篇汶川8.0级...
  • 2篇汶川地震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对
  • 1篇地震发生
  • 1篇地震发生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空区
  • 1篇地震平静
  • 1篇东北缘
  • 1篇断层
  • 1篇玉树7.1级...
  • 1篇玉树地震
  • 1篇震级
  • 1篇震级频度关系

机构

  • 6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云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5篇马宏生
  • 5篇邵志刚
  • 5篇周龙泉
  • 3篇苏有锦
  • 3篇蒋长胜
  • 2篇曲延军
  • 2篇王海涛
  • 2篇冯建刚
  • 2篇李忠华
  • 2篇刘杰
  • 2篇李志雄
  • 1篇邬成栋
  • 1篇秦嘉政
  • 1篇李纲
  • 1篇王博
  • 1篇代炜
  • 1篇武艳强
  • 1篇张浪平
  • 1篇郭铁栓
  • 1篇沈军

传媒

  • 6篇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内陆地震

年份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被引量:7
2010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地震平静异常:M≥6.0、M≥6.5和M≥7.0地震平静时间分别达3.63年、8.29年和12.27年。通过对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6.0、M≥6.5和M≥7.0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平静异常现象在川滇地区近100年来的地震活动性中是非常显著的。在M≥7.0地震平静时间大于5年的条件下,M≥6.0(1.0σ以上)和M≥6.5地震(1.5σ以上)平静异常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和重现性,可能是这类7级地震前一个重要或典型的异常现象。
苏有锦刘杰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平静
全球及中国大陆周边强震活动状态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应用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全球大震目录,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了1900年以来全球MS≥8.0巨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变化与MS≥7.8大地震的空间迁移特征,同时还探讨了包含中国大陆西部及其周边的"大三角"地区MS≥7.8地震的发展态势。20世纪全球百年的大震活动表现为20世纪前半叶活动强而后半叶活动弱的前高后低的活动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来有增强活动显示,呈现百年左右起伏的长期变化。在这百年尺度的起伏之中还含有20年左右的韵律变化,主要显示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巨大地震的平静—活跃交替活动特征。根据大震活动的起伏特征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幕式活动特性,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巨震频繁发生,显示其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的高活动态势。通过计算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的不同震级地震的变异系数Cv发现,7.0级以上强震与7.8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类型不同;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对MS≥7.8地震活动进程进行拟合分析发现,到2015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0,到2020年的累积发震概率达0.89,表明与中国大陆关系紧密的"大三角区"已进入大地震活跃时段。
马宏生周龙泉邵志刚蒋长胜
关键词:强震活动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趋势预测研究回顾被引量:4
2011年
本文整理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至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和日常会商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其分析意见。结果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有关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区域判定的预测依据,但由于玉树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缺乏较为可靠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因此未将该区划定为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仅在我国大陆地震形势预测和强震主体活动地区估计上有所涉及。2010年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强震危险性增强,但由于玉树地区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以平静为主,地震前兆数量也较少,因此未能在玉树7.1级地震前形成短临预测意见。
李纲刘杰王博郭铁栓张永仙周龙泉
关键词:玉树地震前兆异常
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被引量:86
2010年
为分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 8.0级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Burgers体黏滞松弛模型计算汶川M_s 8.0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动态演化,分析认为2008年汶川M_s 8.0级地震在周边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的主要有四个断层段,分别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青川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南段.而且震后4年内黏滞松弛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可能与同震变化相当,相当于再发生一次汶川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因此震后效应在分析强震影响时不应忽略.本文基于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动态演化,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由Dieterich(1994)模型给出地震发生概率,结合相关构造地质、历史地震、余震活动等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上述4个断裂段地震危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龙门山断裂南段、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曲段和青川断裂.
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马宏生张浪平
关键词:汶川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地震发生率
云南地区6级以上强震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概率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G—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建立了具有概率水平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C(黄)、B(橙)、A(红)。
苏有锦李忠华
震级离散下的震级频度关系
2011年
运用最大熵原理,研究震级离散条件下震级频度关系,得到震级离散条件下震级概率分布函数,结果表明:(1)震级大于等于某一震级的地震次数应通过离散求和的方式得到,而不应通过积分的方式得到;(2)震级上限取为∞的情况下,古登堡意义和里克特意义两种震级频度关系式的b值相等;震级上限有限的情况下,里克特意义震级频度关系式可能不是直线.
李忠华秦嘉政苏有锦
关键词:最大熵原理震级频度关系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边界带强震活动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2011年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邵志刚武艳强马宏生李志雄
关键词:强震活动
中国大陆地震空区统计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0年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67次5级以上地震,分5个工作片区进行统一定性要求的地震空区图像扫描,得到194次震前的空区图像.其中震前有空区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片区14∶36;华东南片区21∶24;川滇片区68∶124;青藏高原北部片区36∶82;新疆片区55∶101.震前出现空区图像比例最低的为华北地区,最高的为华东南地区,新疆与川滇地区基本相当.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空区形成后发生的主震与空区形成持续时间、空区空间分布尺度及围空地震震级等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空区的持续时间、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误差较大.而围空的起始震级在5级主震前为ML2.5左右,6级主震前为ML3.5左右,7级以上主震前为ML4.0左右.主震通常发生在空区的边缘及附近的外部地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空区图像的比例分别为45.8%、72.6%和100%,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震前空区图像是强震前的重要异常判据.
曲延军王海涛邬成栋冯建刚陈宇卫李莹甄王想
关键词:中强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冯建刚周龙泉杨立明代炜
关键词:中强地震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中短期异常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本文从不同空间、时间尺度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并以此分析了其后我国大陆的强震活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呈现为100年左右丛集性时间过程,具有地震平静、地震丛集、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和丛集发生后的调整等时间特征;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表明,目前该地区可能处于8级地震丛集发生前的过渡时段。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7级强震的时间活动过程明显受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时间进程的影响,在8级地震活动的1900—1955年时段内,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不显著,而在8级地震平静的1956—2000年时段内,7级地震幕式活动划分清晰;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
马宏生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