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895-1949)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艳莉程波颜鹏飞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联合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出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教育学视域下身体研究的进展及启示被引量:5
- 2017年
- 在教育中"身体问题"日益凸显、其他学科密切关注"身体"研究等背景下,教育学界亦逐步开展了对"身体"的研究。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发现,教育学视域下的身体研究之成果存在数量相对较少、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等问题。就已有的研究成果类型来看,期刊、博硕士论文均对此有所涉及,且研究成果主要刊发在核心期刊上。就研究主题来看,主要分为身体的内涵和分类、研究的理论基础、身体与规训、身体与教育时空、身体感官与修饰、身体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几个方面。从教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看,研究者对身体与德育,身体与课程、教学,身体与教育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今后仍须加强教育学视域下身体研究,注重对身体的内涵和分类的界定和划分,加强教育学各分支学科对身体的分析,加强对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身体研究的借鉴,拓展研究方法,推动该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关注国外教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改变以往研究中过于关注"意识"而忽略"身体"的局面,最终实现关注教育参与者的"身体",凸显对教育主体生命关怀的终极目标。
- 魏珂李艳莉
- 关键词:教育学视域研究主题生命关怀
- “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论王鼎钧的散文写作
- 2023年
- 王鼎钧在散文创作中既注重对散文文体的探索,又善于在散文中表现现代主义的精神。一方面,他在散文“横的移植”中融入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从现代诗、现代小说中汲取艺术养分。同时在散文写作中加入诗歌的想象、小说的事件和戏剧的张力,既革新散文的写作方式,又体现出对人的存在主义困境和海峡两岸分断创伤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散文“纵的继承”中,他对夏丏尊、丰子恺现代小品文书写传统,“京派”散文的文化选择和审美艺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并在小品文中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台湾自60年代以来因经济发展带来的冷战文化氛围的缓和。最后,他的散文还看到中国台湾乡土社会的变化,并且对中国台湾由乡土文明转向都市文明产生的撕裂感进行反思。
- 吴泰松
- 关键词:王鼎钧现代小品文
- 旅京台湾作家与迁台“老北京”的北京想象——兼论台湾70年代“北京热”
- 2021年
- 旅京台湾作家和迁台"老北京"是台湾70年代书写北京的文学潮流中的两股文学力量。他们虽共同推动了这一文学潮流的出现,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身份,其创作动能与指向是不完全一致的。旅京台湾作家对北京形象的塑造带有"异乡"感,移植北京经验成为他们的创作动能;"老北京"则更倾向于感怀旧的时代,展现出更深的历史脉络。北京形象塑造的背后,反映了70年代台湾的社会风貌和作家的身份特质。
- 王璇
- 关键词:乡愁
- 艺术成长在传统中国文学中——王鼎钧散文美学探析
- 2023年
- 王鼎钧晚年移民美国后,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自觉地将汉语散文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载体。具体而言,在散文意象的选择上,从标题到内容,形成“言外有意”“意在言外”的美学风格;在散文语言的运用上,注重对语言的切、磋、琢、磨,力图在散文中以最冼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在“文气”的经营上,通过句子的长短变奏彰显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具备朗诵的节奏和美感。最终,他的散文风格沉郁、顿挫,以及晚年融合儒家、基督教和佛教文化资源后,沟通人生、艺术和宗教,散文中体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大爱。王鼎钧对散文这一文体的贡献,在百年中国现代散文中应得到合理的位置。
- 吴泰松
- 关键词:王鼎钧散文意象语言文气
- 蔡枢衡的深刻性:以《中国法律之批判》(1942年)为中心展开被引量:3
- 2013年
- 以《中国法律之批判》(1942年)为中心来解读和把握蔡枢衡的历史社会法则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及其综合见解分析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来挖掘这种深刻性背后法学思想产生的内在机理。蔡枢衡的深刻性在于,从法理学的角度审视中国近代法学的发展,以及对关于中国法学的"幼稚"进行判断,尤其是他研究当时中国法的现状,并表达"去西方化与寻找中国性"的目标。但是如何"寻找法的中国性",如何"去西方化"则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近化法学的"中国性"不能不"存";另一方面,在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西化"未必能"去",因为继受而来的西法,可以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并被继承,从而被中国固有传统所内化。蔡枢衡所勾勒的近代中国法学变乱之背景,以及揭示各种新潮法理狼奔豕突的春秋笔法,无疑是对西方法学理论的一种有效的"祛魅",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法学"批判文风和传统,开启了近代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的道路和方向。
- 程波
- 近代中国保险业百余年历史特征的考察
- 2022年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近代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地位的从属性、内部结构的失衡性和发展历程的曲折性三种非正常的特征。近代中国保险业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产物,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保险业控制和垄断近代中国保险市场长达一百四十多年,造成近代中国保费大量流失。中国保险业被置于西方保险业的从属地位,这是近代中国保险业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受此影响,近代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结构、保险供给、中介市场和监管体系呈现出畸形状态,内部结构的失衡性系近代中国保险业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必须指出的是,近代中国保险业也曾力图摆脱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扭转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被动地位。然而,近代中国政治架构和社会结构长期处于多方博弈的不稳定的环境中,致使华商保险业错失三次发展机遇,终未从根本上摆脱结构性发展困境,其发展历程的曲折性是近代中国保险业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 陈蓉颜鹏飞
- 苦难与疗愈--《余震》的改写及张翎中国书写策略被引量:1
- 2021年
- 张翎根据其中篇小说《余震》改写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增补了前作的很多留白。其将原来的苦难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刻画,并衍生出另一个有关疗愈的主题。一方面,作品通过增加角色的着墨和引入更多的人物,加深了苦难感;另一方面,其在深化苦难感的同时,为疗愈主题的出现做了更大的伏笔,从而使这部长篇小说的主题有了疗愈与宽恕的面向。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中表现的家庭关系之隔膜和撕裂,也是张翎其他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以此主题展现出的撕裂和苦难感,成为其移民文学中国书写的一种新策略。
- 王璇
- 关键词:《余震》《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