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08805)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于宪一孙璐周雅娟王策姚翠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损伤
  • 2篇川崎
  • 2篇川崎病
  • 1篇血循
  • 1篇血循环
  • 1篇血循环内皮细...
  • 1篇循环内皮细胞
  • 1篇外周
  • 1篇外周血
  • 1篇外周血循环
  • 1篇外周血循环内...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内皮微粒
  • 1篇内皮细胞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于宪一
  • 1篇周雅娟
  • 1篇姚翠翠
  • 1篇王策
  • 1篇孙璐

传媒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损伤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水平的变化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3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3例为完全型川崎病,7例为不完全型川崎病。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川崎病组又分为CAL组9例和冠状动脉无损伤(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21例。对照组为10例健康体检儿童。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法,利用Hladovec法计数CEC。结果川崎病组患儿CEC为(1.09±0.60)×10^7/L,高于正常对照组[(0.38±0.14)×10^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CAL组患儿CEC为(1.84±0.24)×10^7/L,高于NCAL组[(2.01±0.38)×10^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CEC数量为(1.16±0.63)×10^7/L,不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CEC数量为(0.83±0.45)×10^7/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患儿CEC水平升高明显,急性期CAL组CEC水平高于NCAL组,CEC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周雅娟于宪一孙璐
关键词:川崎病循环内皮细胞冠状动脉损伤
血浆内皮微粒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微粒(endothelialmicroparticle,EMP)水平的变化,确定EMP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EMP测定在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30例川崎病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4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24例为完全型川崎病,6例为不完全型川崎病,并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根据超声心动图将川崎病组又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6例)和冠状动脉无损伤组(24例)。以10例发热伴有皮疹的患儿及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b—EMP水平。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EMP水平[(8.18±2.29)%]明显高于恢复期[(2.77±0.85)%]和正常对照组[(1.34±0.38)%](P〈0.01);亚急性期血浆EMP水平[(5.93±1.05)%]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发热对照组血浆EMP水平[(3.66±1.16)%]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EMP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无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EMP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发现。
姚翠翠王策于宪一
关键词:川崎病内皮微粒流式细胞术冠状动脉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