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8B06)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健徐彬薛昆吴振森马淑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二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电离层
  • 5篇极区
  • 4篇电离层加热
  • 4篇星际
  • 3篇行星
  • 3篇行星际
  • 3篇IMF
  • 2篇星际磁场
  • 2篇行星际磁场
  • 2篇卫星观测
  • 2篇极区电离层
  • 2篇功率谱
  • 2篇磁暴
  • 1篇等离子体
  • 1篇低电离层
  • 1篇低纬
  • 1篇低纬电离层
  • 1篇电动力学
  • 1篇电离层效应
  • 1篇电子温度

机构

  • 6篇中国电子科技...
  • 6篇西安电子科技...
  • 4篇武汉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吴振森
  • 6篇薛昆
  • 6篇徐彬
  • 6篇吴健
  • 4篇马淑英
  • 3篇车海琴
  • 3篇王占阁
  • 3篇蔡红涛
  • 3篇许正文
  • 3篇吴军
  • 2篇闫玉波
  • 1篇张北辰
  • 1篇杨惠根
  • 1篇濮祖荫
  • 1篇徐文耀
  • 1篇王源
  • 1篇颜伟男
  • 1篇徐良
  • 1篇周云良
  • 1篇吴迎燕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电波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光电集流对行星际条件变化的响应
<正>太阳风通过磁场重联和类黏性等机制向磁层传输能量,驱动磁层对流,当对流电场通过磁力线映射到极光卵区电离层时,驱动局地强电流,即极光电集流。极光电集流由大规模的场向电流支持,由从午间出发经黄昏流向子夜的东向电集流和经早...
王源陈耿雄徐文耀吴迎燕罗浩
文献传递
Spontaneous and trigger-associated substorms compared: Electrodynamic parameters in the polar ionosphere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substorm expansion onset and to different recoveri...
Y.Kamide
文献传递
2004年12月13日IMF北向期间极区亚暴电离层电动力学特征
2012年
利用KRM地磁反演方法,结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磁台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13日行星际磁场北向期间发生的亚暴事件,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参量(电流矢量、等效电流函数以及电势)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该亚暴膨胀相起始后,午夜之前西向电集流急剧增强,且等效电流体系表现为夜侧双涡,同时伴随夜侧增强的南向电场.由于极弱的直接驱动过程,卸载过程引起的电离层效应得到清楚显示.卸载过程在膨胀相期间起绝对主导性作用.同时,夜侧电导率的增强是电集流区域电流急剧增强的主要原因.
刘俊明张北辰Kamide Y吴振森杨惠根
关键词:亚暴极区电离层电动力学行星际磁场
我国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通过对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了2008年1月我国在挪威Troms(?)进行的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临界频率大于泵波频率的O波加热事件扰动效应明显,电子温度存在60%~120%的增强,扰动范围从150 km一直延伸到400 km,电子密度扰动不显著,最大可以观察到12%的密度衰减.受加热影响,离子声波频率有1~2 kHz的增加,离子线谱峰谷比增加,有时伴随有高阶谐振线出现.离子线和等离子线功率存在过冲现象,等离子线的功率剖面存在单峰、双峰和三峰结构,等离子线的功率增强幅度随频率负指数衰减.
徐彬吴军吴健吴振森车海琴许正文薛昆闫玉波
关键词:电离层加热功率谱
佘山地磁台百年磁暴(一)——太阳周期变化
2009年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吴迎燕朱岗崑徐文耀徐元芳
关键词:磁暴太阳活动周
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研究(三)——低电离层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使用低电离层加热条件下,非麦克斯韦碰撞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的理论模型,我们对我国2008年1月进行的极区冬季电离层加热实验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实验在低电离层区域得到了显著的电子温度增强现象,最大增幅百分比达到了168.9%.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我们进一步反演了非麦克斯韦指数,并由其计算出了加热电场强度,这对电离层加热的精确数值仿真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彬王占阁许正文吴振森吴健吴军薛昆车海琴闫玉波
关键词:电离层加热电子温度
极区电离层对IMF Bz4次快速转向的响应--EISCAT/ESR雷达观测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EISCAT VHF和EISCAT Svalbard(ESR)雷达观测数据,对2003年2月12日IMF B_z分量4次快速方向转换期间,极区电离层,尤其是极尖/极隙区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随着IMF B_z方向的多次快速变化,地面雷达观测到极尖/极隙区所在位置随着开放闭合磁力线边界在纬度方向上来回移动.在此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水平对流多次反向,表现出与IMF B_z分量强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极区磁层-电离层系统在日侧对IMF极性变化的平均响应时间约为3 min.
蔡红涛马淑英I.W. McCreaJ. A. DaviM. LockwoodS.E. Milan
关键词:行星际磁场磁重联
碰撞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谱被引量:9
2009年
给出了任意非麦克斯韦速度分布条件下,碰撞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谱的求解方法的一般表达式,并给出了谱计算中,所必需的两个复奇点积分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低电离层HF加热下功率谱,讨论了碰撞频率、非麦氏指数、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离子温度对功率谱的影响.由于碰撞和非麦克斯韦因子的作用,原有的电离层参量和谱型特征的对应关系不再成立,这会对电离层参量的反演带来很大误差,必须对原有的理论模型予以修正.
徐彬吴振森吴健薛昆
关键词:功率谱碰撞
2009年夏季极区电离层加热实验观测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2009年夏季,中国在挪威特罗姆瑟(Tromsφ)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发现了处在150km附近的小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和150—400km之间的大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前者的相对增幅明显,后者的绝对增量更大。对这两类加热事件来说,温度增量百分比均随加热功率的增加线性增长,但对比两类加热事件来看,增长速度随加热频率增大而减小。加热效应存在显著的二维分布特征,加热最强方向处在场向附近。加热效应受加热天线波束指向与地磁场的夹角影响明显,随夹角增大温度增强效应减弱。
徐彬王占阁吴军许正文薛昆吴健
关键词:电离层加热
暴时行星际穿透电场与电离层效应的卫星观测被引量:1
2010年
联合利用Geotail卫星、ROCSAT-1卫星和DMSP卫星等观测数据,分析了2000年7月15-16日超强磁暴期间行星际穿透电场的特征及低纬电离层响应。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磁暴主相期间,位于近地太阳风中的Geotail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电场晨昏分量迅速增强达60 mV/m,与此同时,ROCSAT-1卫星在低纬电离层中几乎即时地观测到垂直于磁场的离子向上漂移速度达300 m/s以上,表征行星际电场穿透至低纬电离层。分析表明:在正午和黄昏扇区穿透电场为东向,引起低纬电离层离子向上漂移,穿透效率约为13-19%;而在午夜前扇区,穿透电场极性相反,使离子向下漂移,穿透效率高达30%;行星际电场穿透持续时间达3小时以上。2)磁暴期间,低纬电离层发生剧烈变化。GPS/TEC观测显示美洲扇区黄昏附近的中纬度电离层发生SED现象、同时DMSP卫星观测到纬度范围大大扩展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的赤道区等离子体槽、ROCSAT-1卫星观测到暴时离子密度变化呈现较复杂的图像。
周云良徐良马淑英颜伟男
关键词:磁暴低纬电离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