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044060)
-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董璐潘慈薛惠良陈静顾龙君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研究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305例ALL患儿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并按型分层治疗。结果在305例ALL患儿中T系ALL患儿43例,其中男34例(79.1%),平均年龄7.8(2.2~16.4)岁,大于10岁的患儿29例(67.4%),中危和高危组患儿分别为11例和32例,WBC≥50×10^9/L27例(62.8%),骨髓形态学分型L232例,22例患儿出现纵隔增宽。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存骨髓形态学分型L2比例、大于10岁患儿的比例和WBC≥50×10^9/L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缓解治疗中,T系ALL患儿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第19天骨髓未达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2.9%和57.9%,与B系ALL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14例T系ALL患儿复发,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2±1.5)年。T系ALL患儿的8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0.2±10.1)%、(51.4±11.6)%和(49.8±9.9)%,而B系ALL患儿的8年EFS率、RFS率和OS率分别为(72.1±3.0)%、(83.2±2.7)%和(76.6±2.9)%(P值均〈0.01)。结论T系ALL患儿在年龄、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分型上和B系ALL患儿存在差异,早期治疗反应以及远期疗效较B系ALL患儿差。
- 叶启东顾龙君汤静燕薛惠良陈静潘慈董璐周敏
- 关键词:白血病T细胞急性
- MRD监测对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评估的意义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研究监测微小残留白血病(MRD)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1年9月1日至2005年4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B系ALL患儿中进行MRD监测的患儿共124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ALL患儿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MRD。结果在124例进行过MRD监测的B系ALL患儿中,其中MRD<0.01%、0.01%~0.1%和>0.1%的分别有103例、13例和8例,其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8.9±3.9)%、(70.0±14.5)%和0%,而5年无事生存率(EFS)分别为(82.4±4.4)%、(21.2±18.0)%和0%,两者均P<0.01;将首次CR后半年内MRD检查分成阴性(<0.01%)和阳性两组,其5年RFS分别为(87.7±4.1)%和(58.3±14.2)%,(P<0.01);5年EFS分别为(80.7±4.6)%和(25.6±13.8)%(P<0.01);首次CR后半年以后MRD检查阴性和阳性两组的5年RFS分别为(92.0±3.6)%和(48.5±15.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结果显示诱导缓解后MRD、泼尼松诱导窗口反应、第19天骨髓象是否达M-1级骨髓象和是否检出BCR-ABL或MLL-AF4融合基因对患儿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复发有预后价值(P<0.05)。结论在B系ALL患儿治疗过程中,无论在诱导缓解达到CR时,还是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监测MRD水平对于评估ALL患儿疗效有重要意义。
- 叶启东顾龙君汤静燕薛惠良陈静潘慈董璐周敏蒋黎敏
- 关键词:微量残留白血病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