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6037)

作品数:15 被引量:129H指数:9
相关作者:黄海军严立文杜廷芹刘艳霞刘桂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地面沉降
  • 4篇泥沙
  • 4篇黄河三角洲
  • 3篇输运
  • 3篇泥沙输运
  • 3篇海域
  • 2篇地面沉降监测
  • 2篇地下水
  • 2篇悬沙
  • 2篇遥感
  • 2篇现代黄河三角...
  • 2篇近岸
  • 2篇黄河三角洲地...
  • 2篇风暴潮
  • 2篇沉积物
  • 1篇地表形变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面沉降灾害
  • 1篇地下水降落漏...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山东省环境保...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山东电力工程...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13篇黄海军
  • 7篇严立文
  • 6篇杜廷芹
  • 5篇刘桂卫
  • 5篇刘艳霞
  • 2篇陈斌
  • 1篇樊建勇
  • 1篇庄新国
  • 1篇别君
  • 1篇卢晓东
  • 1篇宋召军
  • 1篇王珍岩
  • 1篇刘勇
  • 1篇李培英
  • 1篇丰爱平
  • 1篇陈纪涛
  • 1篇丘仲锋
  • 1篇马立杰
  • 1篇王开荣
  • 1篇秦伟颖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Chines...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暴潮前后莱州湾西岸岸滩演化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作者通过对2007年3月初风暴潮前后典型岸滩的剖面测量、沉积物取样分析及数值计算等方法,探讨了莱州湾西岸岸滩在大风天气下的演化特征及其对风暴潮的响应。结果表明:正常天气下,该区岸滩泥沙来源不丰富,岸滩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大风天气下,黄河南下泥沙与海岸侵蚀物质为主要泥沙来源,河口北侧岸滩受侵严重。
刘桂卫黄海军刘艳霞严立文杜廷芹
关键词:风暴潮海岸侵蚀泥沙来源大风天气沉积物搬运
多源数据集成在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一直以来,地面沉降因其特殊的区域性、灾害性、累进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备受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单一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逐渐被日益完善起来的新型、高效、多源、经济的方法所取代。
杜廷芹黄海军严立文马立杰
关键词:地面沉降监测地面沉降灾害累进性不可逆性地表形变
小清河口海域悬沙输运格局的数值研究
本研究构建了小清河附近海域三维悬浮泥沙输运的数值模型,并通过网格嵌套技术为研究海域提供边界条件,其中水动力模型中主要考虑了潮汐潮流的作用,输运模型中考虑了黏性泥沙的絮凝、再悬浮等过程。并与观测水位、潮流资料及悬浮泥沙观测...
陈斌黄海军严立文梅冰
关键词:泥沙输运泥沙浓度
文献传递
小清河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利用2007年1月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区悬浮体和沉积物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小清河口海域冬季悬浮体的空间分布和粒度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与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关系,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浓度和粒度特征空间分布不均,但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河道内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河流输移、河道两侧潮滩物质输送,而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主要源于近岸浅滩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搬运。
杜廷芹黄海军严立文刘桂卫宋召军
关键词:粒度沉积物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插值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在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表述上的精度及适用性,在2004年11月荣成宁津小型海湾-黑泥湾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插值,比较了IDW(反距离加权法)、Kriging(克里金插值法)、Spline(样条插值法)与NN(自然邻域法)4种GIS空间分析方法的特征、差异及实效性,并对影响插值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黑泥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果的空间插值计算中,从插值准确性和空间表达能力两方面考虑,IDW,Spline,Kriging和NN中以IDW法较为适宜,但要考虑到"牛眼效应"的出现会与局部实际情况存在差异;Kriging法和NN法的插值结果准确性较高,但其空间表达能力稍逊;Spline法在近岸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插值中的应用性相对较差。海洋调查要素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性是控制插值结果的主要因素,表层沉积物分布以长期稳定的潮流、地形特征为主导因素,呈现由岸向海条带状分布的特征。数据均匀分布区域的插值结果要优于边界区和突变区;另外,在选取的3个观察尺度上,不同插值方法的误差均与野外取样网格间距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严立文黄海军刘艳霞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地理信息系统插值方法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Xiaoqing River mouth:a Huanghe River-derived mixed energy estuary被引量:1
2012年
In an estuary,tidal,wave and other marine powers interact with the coast in different ways and affect estuary morphology as well as its evolution.In the Huanghe(Yellow) River estuaries and nearby delta,there are many small sediment-affected estuaries with a unique morphology,such as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special evolution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 by analyzing graphic and image data wit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NE and NE-E tide wave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sandbar formation.Sediment shoals have originated from huge amounts of sediment from the Huanghe River,with consequent deposition at the Xiaoqing River mouth.The lateral suspended sediments beyond the river mouth move landward.Siltation takes place on the northern shoreline near the river mouth whereas erosion occurs in the south.The deposits come mainly from scouring of the shallow seab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estuary.Storm surges speed up deposition in the estuary.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 shoals has occurred in two steps involving the processes of growth and further southward extension.Although the southward shift increases the river curvature and length,the general eastward orientation of the estuary is unlikely to change.Processes on the adjacent shorelines do no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 shoals.The study presents a morphodynamic evolutionary model for the Xiaoqing River estuary,with a long-term series cycle,within which a relatively short cycle occurs.
黄海军刘艳霞丘仲锋
关键词:ESTUARY
大风浪影响下海域泥沙输运异变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0年
基于实测的水深、潮流、悬浮体、底质数据及历史气象资料等,采用导入SWAN波浪参数的ECOMSED三维模型,模拟大风浪对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悬浮体浓度和底床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全潮水文观测资料对水动力和输沙率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对比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表明,大风浪影响下近岸海域泥沙输运变化较大,悬浮体浓度可达一般天气的10倍左右,而底床冲淤变化可达平时的百余倍。大风浪期间剧烈的底床冲淤变化对河口拦门沙演化影响较大。
刘桂卫黄海军丘仲锋
关键词:大风浪近岸海域泥沙输运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地层为界,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刘桂卫黄海军杜廷芹别君陈纪涛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下水开采黄河三角洲
现代黄河三角洲近期地面沉降监测及诱发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地面沉降问题,通过重复性水准测量,提取近期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表形变信息,以期对该区地面沉降的现状和近期演变特征及原因做出分析。
刘桂卫黄海军杜廷芹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
小清河口附近海域泥沙运动特征及风场对泥沙输运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在小清河入海口东北方向海域有一含沙量高值区;底质泥沙的分布沿纵向等深线显示了自岸向海由粗到细的分布规律,沿横向呈北细南粗的特征;浅滩泥沙局部搬运是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河口北侧海域有一较大侵蚀区,淤积区主要分布在河槽以南的滩涂和近岸区域,风场对该海域泥沙输运影响非常显著,小清河河口附近区域在一般天气下海水较清,如遇海向大风,则水体浑黄,但风后悬沙很快沉降,水体又变清。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风场对该海域的影响,其影响大约是无风时平均值的10倍。
陈斌黄海军严立文梅冰
关键词:含沙量泥沙输运风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