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486)

作品数:14 被引量:118H指数:7
相关作者:梅志刚曾永保王明智刘晓洁何伟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苏州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糖尿
  • 8篇糖尿病
  • 5篇耳针
  • 4篇迷走
  • 4篇迷走神经
  • 3篇胆碱能抗炎通...
  • 3篇形态学
  • 3篇血管
  • 3篇糖尿病胃轻瘫
  • 3篇微血管
  • 3篇胃轻瘫
  • 3篇脑微血管
  • 2篇形态学基础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氧化物
  • 2篇针刺
  • 2篇针灸
  • 2篇神经刺激
  • 2篇糖尿病膀胱

机构

  • 14篇三峡大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苏州市中医医...

作者

  • 14篇梅志刚
  • 7篇曾永保
  • 6篇王明智
  • 4篇刘晓洁
  • 3篇朱兵
  • 3篇何伟
  • 2篇陈良金
  • 2篇肖长义
  • 2篇董铮
  • 2篇高昕妍
  • 2篇杨松柏
  • 2篇黎家华
  • 2篇黄坤艳
  • 2篇唐翠娟
  • 2篇喻欢
  • 2篇程军平
  • 1篇张世忠
  • 1篇胡卫
  • 1篇蔡三金
  • 1篇王金凤

传媒

  • 5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实用医学进修...
  • 1篇针刺研究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耳鸣的发生机制及迷走神经刺激调节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耳鸣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是指在没有声源或电刺激存在下的一种声音感觉。据统计,人群中约10%~30%的个体有过耳鸣的感觉,其中3%~4%的患者因此求医,60岁以上老人耳鸣患者率高达24.2%〔1〕。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的流行,噪声引起的耳鸣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倾向,调查显示89.5%的在校大学生在接触强声音乐刺激后出现过短暂耳鸣,其中14.
刘晓洁梅志刚
关键词:耳鸣听觉中枢迷走神经刺激神经可塑性
电针耳甲区对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细胞黏附因子-1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观察耳穴电针血清对糖尿病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耳针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高糖高脂进食,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耳针组(电针耳"胰胆""神门"穴)、迷走神经切断组(同侧迷走神经切断加耳针)、阿托品组、六烃季铵组和α-银环蛇毒素组(分别尾静脉注射阿托品、六烃季铵和α-银环蛇毒素外加耳针),10d后采集血清备用。正常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同动物实验分组一致的7组,除正常组外,其它6组细胞建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细胞模型,48h后,收集细胞及条件培养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各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表达情况,以及细胞条件培养液中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间黏附因子-1(sVCAM-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耳针组、阿托品组细胞损伤较轻,细胞回缩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有改善,细胞TNF-αmRNA的表达、条件培养液sICAM-1和sVCAM-1的浓度显著下降(P<0.01,P<0.05);迷走神经切断组、六烃季铵组及α-银环蛇毒素组,耳针效应消失,细胞损伤与模型组相似,TNF-αmRNA表达以及sI-CAM-1和sVCAM-1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耳针组(P<0.01,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刺激具有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炎性反应,抑制细胞黏附等作用,上述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促进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α-亚单位结合而实现的。
梅志刚曾永保王明智刘晓洁肖长义黎家华
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2009年
癫痫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以大脑皮质神经元群阵发性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有近30%的患者为顽固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是一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神经生理学新疗法。
梅志刚何伟朱兵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术顽固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植入式神经生理学
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从胆碱能抗炎通路探讨耳针血清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拟糖尿病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耳针穴位刺激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取血清,体外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血清条件的培养液中。采用MTS/PMS比色分析法测定各组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观察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耳针血清能明显增加细胞活性、显著降低糖尿病引起的细胞凋亡(P均<0.01);改善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情况。但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大鼠,其血清培养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针刺组(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耳针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著的形态学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梅志刚刘晓洁曾永保肖长义黎家华胡卫陈良金
关键词:耳针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糖尿病形态学
耳针对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炎症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观察耳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耳针组、迷走神经切断组、阿托品组、六烃季胺组、α-银环蛇毒素(α-BGT)组。耳针组大鼠电针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胰胆"穴30 min,连续10 d;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仅作模型对照;迷走神经切断组耳针前离断颈部耳针同侧迷走神经;余下三组耳针前尾静脉分别注射阿托品、六烃季铵、α-BGT。耳针结束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CRP、IL-6、TNF-α、IL-10水平,观察耳针对糖尿病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并采用透射式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脑微血管炎症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促炎因子TNF-α、CRP、IL-6水平明显上升(P均<0.01),而抗炎因子IL-10水平则明显下降(P<0.01);②耳针可显著抑制异常增高的TNF-α、CRP、IL-6水平、升高下降的IL-10水平,针前离断颈部迷走神经、尾静脉注射六烃季铵和α-BGT均可抑制耳针效应,而阿托品则对耳针效应无显著影响;③模型组大鼠海马区毛细血管基底膜较正常组明显增厚,水肿;迷走切断组、六烃季铵组和α-BGT组大鼠海马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水肿明显,程度同模型组;耳针组及阿托品组大鼠海马区微血管基底膜水肿,增厚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小。结论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针对糖尿病脑微血管炎症病变有显著改善作用,其效应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调节糖尿病炎症因子,抑制炎性脑微血管损伤有关。
曾永保梅志刚王明智刘晓洁陈良金
关键词:耳针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
2009年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布情况。结果:除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外,在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以及其他核团也发现了标记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结论: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与迷走初级中枢有神经联系,耳甲穴位针刺效应很可能是通过耳-迷走反射途径实现的。
梅志刚朱兵何伟高昕妍
关键词:耳针孤束核辣根过氧化物酶
针刺对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3
2011年
针刺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已有数千年历史,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然而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文章从针刺、穴位、经络与迷走神经的关系,针刺对迷走神经的功能调节及其临床应用,针刺对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针刺对迷走神经功能影响的最新进展,试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刺与迷走神经功能调节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利于揭示针刺作用潜在机制,更好服务并指导临床实践。
曾永保王明智梅志刚
关键词:针刺迷走神经
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胃轻瘫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近10年内收录的关于中药治疗DGP的相关文献,收集相关验方用药,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结果筛选出的109个中药处方,其中高频药物共44味,高频组合共20对,确定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8对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能更好的探索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用药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复方中药研发。
黄坤艳程军平张世忠张定棋唐翠娟喻欢谭凌菁梅志刚
关键词:数据挖掘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关联规则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影响血糖水平。目前,针对DGP的治疗主要以胃肠动力药和止吐药的使用为主,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撤药后病情容易复发。近年来,针刺因副作用小,疗效显著、持久,而被广泛应用于DGP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就针刺治疗DGP的可能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针刺治疗DGP提供理论依据。
梅清鲜杨松柏郑清华王金凤梅志刚
关键词: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针灸治疗糖尿病膀胱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糖尿病膀胱的有效性。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以针刺、电针、耳针、穴位注射、艾灸等为主题词,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膀胱的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文献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合并比值比(OR)评价针灸治疗糖尿病膀胱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权重均差(WMD)评价残余尿量、每次尿量;漏斗图分析纳入文献的偏倚。结果共13篇文献945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显效率合并OR值为2.66,95%CI为[1.85,3.82];总有效率合并OR值为4.04,95%CI为[2.68,6.09];两组残余尿量合并WMD值为-66.86,95%CI为[-102.49,-31.22];每次尿量合并WMD值为143.61,95%CI为[129.88,157.33],上述结果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来看,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膀胱的疗效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来进一步验证。
曾永保梅志刚董铮王明智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膀胱META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