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6007)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陈顺立张飞萍魏初奖洪炳煌童应华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松突圆蚧
  • 2篇蚜小蜂
  • 2篇小蜂
  • 2篇花角蚜小蜂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有效积温
  • 1篇羽化
  • 1篇羽化节律
  • 1篇生命表
  • 1篇起点温度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生命表
  • 1篇自然种群
  • 1篇自然种群生命...
  • 1篇林间
  • 1篇扩散
  • 1篇环境因子
  • 1篇积温

机构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福建省林业科...

作者

  • 6篇陈顺立
  • 4篇张飞萍
  • 4篇魏初奖
  • 2篇洪炳煌
  • 2篇童应华
  • 1篇乐通潮

传媒

  • 3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松突圆蚧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及其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采用恒温培养与林间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突圆蚧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松突圆蚧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龄若虫(6.99±0.23)℃,2龄若虫(8.74±1.06)℃,蛹期(13.08±1.56)℃,雌成虫期(9.44±1.22)℃,整个生活史(10.47±1.03)℃;有效积温分别为1龄若虫208.30℃.d,2龄若虫200.23℃.d,蛹期77.61℃.d,雌成虫期477.80℃.d,整个生活史810.87℃.d。用有效积温法估测松突圆蚧在福建省各县(市、区)和广东部分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估测值与实际年发生世代数基本相符,可作为松突圆蚧监测预警和防治决策的依据。
魏初奖陈顺立
关键词:松突圆蚧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区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较准确地预测松突圆蚧在我国潜在的适生分布区域,笔者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植物分布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该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据此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潜在的适生分布范围,获得了直观、明晰的松突圆蚧潜在的适生区分布图及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福建的大部分及湖南、江西、云南南部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1级风险区;海南、云南的中部以北地区、湖南与江西的北部、福建东北与西北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重庆、贵州、河南、山东和河北中南部、四川东南部、陕西与山西中部以南等地区为松突圆蚧潜在的2级风险区;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中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辽宁的南部为松突圆蚧的3级风险区。据统计,其潜在分布区域的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5%,占我国松树分布面积的90%以上,其中1级风险、2级风险和3级风险区域的国土面积占潜在适生分布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58.7%和22.4%。
魏初奖陈顺立乐通潮
关键词:松突圆蚧地理信息系统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Berryman法组建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该虫种群的关键死亡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他因子控制作用指数大小依次是未知死亡、捕食、昆虫寄生和病原寄生,说明天敌控制作用中,捕食是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然而,当地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较少,不足以对松突圆蚧自然种群构成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种群趋势指数I=4.12>1,种群呈发展趋势;其存活曲线属于Price(1975)A型。
魏初奖童应华陈顺立张飞萍
关键词:松突圆蚧种群生命表
引进天敌花角蚜小蜂林间扩散的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为充分利用花角蚜小蜂控制松突圆蚧,通过3年的野外定位观察,研究了其扩散能力、扩散后寄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花角蚜小蜂扩散力弱,1年约扩散200 m,在林间可跳跃式扩散,但其扩散距离总体上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林分条件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也对其扩散有极显著影响;较大的初始放蜂量、7∶1的雌雄配比预处理、在中坡或上坡放蜂等有利于其扩散。放蜂1年后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雌成蚧的寄生率随扩散距离增大而显著降低,在放蜂点及与其相距50 m、100 m、150 m和200 m处的寄生率分别为41.8%、34.7%、19.8%、11.0%和3.8%;初始放蜂量和雌雄配比对该蜂扩散至100 m处的寄生率未见明显影响。这说明,花角蚜小蜂较强控害作用和较弱扩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其野外种群的稳定,依赖局部放蜂难以实现对松突圆蚧的持久控制,而大面积、空间间隔合理的多点放蜂、时间间隔的有序补充放蜂是一条值得考虑的途径。最后,就放蜂点布局、补充放蜂、蜂源采集、初始放蜂量和放蜂的雌雄配比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花角蚜小蜂利用措施的建议。
陈顺立张飞萍洪炳煌
关键词:花角蚜小蜂松突圆蚧扩散寄生率雌雄配比
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的寿命和羽化节律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室内饲养和连续观察,研究了食物、温度对引进花角蚜小蜂成虫寿命的影响及其羽化的时间节律.结果表明:食物对该寄生蜂成虫寿命有极显著影响,喂食20%蜂蜜或20%蜂蜜+新鲜松针可将雌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d延长到14.8d和17.3d,将雄虫寿命从不喂食的1.5d延长到11.3d和12.3d.喂食20%蜂蜜条件下,温度也表现出极显著影响,23℃和26℃下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明显较长,32℃下均最短,相同温度下雌虫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虫.日周期中,雌虫主要在11:00—15:00羽化,18:00以后基本不羽化;雄虫主要在9:00—12:00羽化,17:00以后基本不羽化.在花角蚜小蜂的主要羽化期7—9月,7月羽化量最大,此后8、9月呈波浪式递减;单日羽化的成虫中,雌虫大多占80%以上,雄虫则长期在一个较低水平波动.对比试验发现,花角蚜小蜂在收蜂棚中的出蜂量比在收蜂箱中更大.花角蚜小蜂在羽化前积累的能量十分有限,人工放蜂前提供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福建和广东夏季的高温、花角蚜小蜂雌成虫和松突圆蚧雌成蚧虫口高峰期不吻合、极高的雌性比例等是影响该寄生蜂种群稳定的潜在因素.收蜂棚有利于大量收集花角蚜小蜂,适合在生产上应用.
陈顺立张飞萍洪炳煌
关键词:花角蚜小蜂松突圆蚧成虫羽化节律
松突圆蚧虫口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系统调查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松突圆蚧的死亡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降雨对不同虫龄的校正死亡率影响不大;不同树种和不同郁闭度林分的虫口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松的虫口数量最高,马尾松次之,湿地松最低,郁闭度高的林分虫口密度大;上半年阳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阴坡早,下半年阴坡虫口高峰出现时间比阳坡早;迎风坡的虫口密度高于背风坡;不同坡位、不同马尾松群丛、不同树龄中松突圆蚧虫口数量差异不显著。
魏初奖陈顺立张飞萍童应华
关键词:松突圆蚧虫口数量环境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