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07002)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温小琼尹利勇王德真汪俊刘贵师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2篇直流辉光
  • 2篇直流辉光放电
  • 2篇辉光
  • 2篇辉光放电
  • 2篇光谱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电子激发
  • 1篇电子激发温度
  • 1篇乙烯
  • 1篇振动温度
  • 1篇水性
  • 1篇谱表
  • 1篇亲水性
  • 1篇氯乙烯
  • 1篇金刚石薄膜
  • 1篇金刚石膜
  • 1篇聚氯乙烯
  • 1篇聚氯乙烯管
  • 1篇喇曼
  • 1篇喇曼光谱

机构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温小琼
  • 2篇王德真
  • 2篇尹利勇
  • 2篇汪俊
  • 1篇刘雪华
  • 1篇刘贵师

传媒

  • 1篇核聚变与等离...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真空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细长金属管内产生的直流辉光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发射光谱法对金属管内形成的稳定氩氮直流辉光等离子体进行了诊断。通过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谱线的研究确定了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成分;根据氩原子的玻尔兹曼曲线斜率法计算了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激发温度;采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跃迁(C3Πu→B3Πg)的发射谱线计算了等离子体中的氮分子振动温度;研究了电子激发温度和氮分子振动温度随压强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20 Pa下产生的Ar60%+N240%直流辉光等离子体中,活性成分主要是Ar原子、Ar离子、N2的第二正带系跃迁(C3Πu→B3Πg)和N2+的第一负带系跃迁(B2Πu+→X2Σg+);电子激发温度约为(15 270±250)K;氮分子(C3Πu)振动温度约为(3 290±100)K;随着压强的增加电子激发温度、分子振动温度逐渐降低。文章的研究结果对细长金属管内表面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尹利勇温小琼王德真
关键词:直流辉光放电发射光谱电子激发温度分子振动温度
内表面沉积的类金刚石薄膜的喇曼光谱表征被引量:4
2009年
在工作气体采用氩气和甲烷混合气体(4:1)的直流辉光放电中,在工作气压分别为10、20、30和40Pa以及沉积时间分别为10、20和30min下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内径10mm长100mm的304不锈钢管内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薄膜,并利用喇曼光谱研究了沉积的工作气压和时间对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喇曼谱图进行定量解析发现:随着压强的增加,D峰、G峰位置、两峰峰宽以及其强度比值ID/IG都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0Pa时达到最低点;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D峰、G峰位置向低波数端减小,半峰宽减小;D峰、G峰的强度比ID/IG减小。定量解析的结果表明,随沉积时间的增加,DLC薄膜中的sp3含量会增多,结构会相对更有序,薄膜中石墨团簇的尺寸会更大。
汪俊温小琼尹利勇王德真
关键词:类金刚石膜喇曼光谱工作气压
利用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改善聚氯乙烯细管内表面亲水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低气压氩气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PVC细管内表面进行了处理,使其内表面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且处理效果均匀。处理时间越长PVC细管内表面的水接触角越小。经过处理后的PVC细管放置室内大气环境后内表面的水接触角出现退化,72小时以后基本稳定,稳定后的内表面水接触角显著好于未经处理的PVC细管。
刘雪华温小琼汪俊刘贵师
关键词:聚氯乙烯管直流辉光放电亲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