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720004)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田智忠胡东东陈多旭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特质
  • 3篇仁学
  • 2篇虚实
  • 2篇气论
  • 2篇仁学思想
  • 2篇精神特质
  • 2篇工夫
  • 2篇工夫论
  • 1篇心性
  • 1篇心性论
  • 1篇哲学
  • 1篇哲学精神
  • 1篇儒学
  • 1篇内在逻辑
  • 1篇中庸
  • 1篇逻辑
  • 1篇考异
  • 1篇孔子
  • 1篇《中庸》

机构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田智忠
  • 3篇胡东东
  • 1篇陈多旭

传媒

  • 2篇朱熹理学与晋...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朱子学刊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
目前关于朱子"中和之悟"的研究多偏重于考证和"知识论"的一面,而未能把它放在朱子探求为学之方大背景下来解读,结果是我们自己关注的问题常常游离于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之外。朱子对该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个人的道德践履问题,而非单...
田智忠
文献传递
简论朱子《阴符经考异》的儒学特色被引量:3
2008年
人们常常把朱子之作《阴符经考异》,看作为是其"儒表道里",或者"援道入儒"的重要证据之一,对此问题还需具体分析。通过对《阴符经考异》与朱子其它著作的比较,指出至少是在《阴符经考异》中,我们发现朱子对《阴符经》的诠释具有较为明显的儒学特色。这一努力与朱子对《太极图》的儒家化诠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田智忠胡东东
《中庸》与孔、孟间思想过渡的内在逻辑被引量:1
2007年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陈多旭
关键词:孔子中庸心性论
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
朱子的仁学思想,既是对先秦仁学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佛老之学的自觉回应。就前者而言,他强调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构架下来论仁,其用意在于凸显仁的本体性质;就后者而论,他则强调不能把仁学空无化,不能离气论仁、离物论仁、离情论仁,而...
田智忠
文献传递
“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被引量:1
2008年
朱子的仁学思想,既是对先秦仁学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佛老之学的自觉回应。就前者而言,他强调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构架下来论仁,其用意在于凸显仁的本体性质;就后者而论,他强调对仁的理解不能流于空虚,更不能离气论仁、离物论仁、离情论仁。朱子仁学的总体精神就是强调虚实之辨。
田智忠胡东东
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被引量:1
2008年
目前关于朱子"中和之悟"的研究多偏重于考证和"知识论"的一面,而未能把它放在朱子探求为学之方的大背景下来解读,结果是我们自己关注的问题常常游离于朱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之外。朱子对该问题的思考,重在解决个人的道德践履问题,而非单纯地构建理论体系,这是把握朱子基本为学精神的基础。
田智忠胡东东
关键词:工夫
仁学视野下的朱子哲学精神
2007年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儒学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被定义为是'仁学'。'仁学'也是我们把握儒学精神特质的重要视角。本文即试图从此角度出发,来探索朱子哲学的精神特质。一、朱子仁学创立的背景对于朱子的仁学,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来讨论。这是因为,作为儒学发展中的集大成者,朱子哲学不止是对时代主题的回应,更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佛老之学自觉回应的产物。
田智忠
关键词:特质仁学哲学儒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