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30220)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冯华李晓光胡荣周建军李云庆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脊髓
  • 8篇脊髓损伤
  • 4篇瘢痕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瘢痕
  • 4篇大鼠脊髓
  • 3篇诱发电位
  • 3篇轴突
  • 3篇大鼠脊髓损伤
  • 2篇预处理
  • 2篇运动诱发电位
  • 2篇生理学
  • 2篇体感
  • 2篇体感诱发电位
  • 2篇高压氧
  • 2篇病理变化
  • 2篇成年
  • 2篇成年大鼠
  • 1篇胆碱
  • 1篇蛋白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6篇冯华
  • 5篇李晓光
  • 5篇胡荣
  • 3篇吴国材
  • 3篇林江凯
  • 3篇卞修武
  • 3篇周建军
  • 3篇李云庆
  • 2篇储卫华
  • 2篇卢佳友
  • 2篇卢培刚
  • 2篇杨朝阳
  • 1篇李梅
  • 1篇王宪荣
  • 1篇杨惠
  • 1篇张世忠
  • 1篇张弦
  • 1篇杨慧
  • 1篇陈运洪
  • 1篇李明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orpholog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regeneration of transected spinal cord fibers and restoration of motor functions in adult rats被引量:2
2006年
After 2/3 transection of the right ninth thoracic spinal cord of an adult rat, a chitosan tube seeded with L-poly-lysine was implanted between the rostral and caudal end of the lesioned cord. Twelve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regeneration of myeli-nated and non-myelinated axons and new blood vessels were observed along the wall of the chitosan tube implanted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 could be consistently recorded from the left somatosensory cortex follow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right hind limb, whil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left motor cortex could also evoke motor activity from the right hind limb. The present result suggests that implanted chitosan tube might be useful in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nerve fibers of the spinal cord resulting in a long-term restoration of motor functions.
LI XiaoguangYANG ZhaoyangYANG Yi
关键词:成年大鼠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中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周旋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变化过程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重物坠落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双标及神经束路示踪等方法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以及SCI慢性期轴突与胶质瘢痕及...
胡荣周建军吴国材林江凯李云庆冯华卞修武
文献传递
Nogo蛋白及其抗体NgR与中枢神经再生被引量:3
2004年
Nogo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基因,编码3种蛋白质:Nogo-A,Nogo-B和Nogo-C。Nogo编码的3种蛋白均位于少突胶质细胞,证明其抑制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轴突再生。NgR是MAG,Nogo-A,Omgp的受体,是一种糖基醇磷脂结合蛋白,位于神经元表面。对Nogo蛋白及其抗体NgR的研究,对于认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物学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修复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周建军冯华卞修武
关键词:神经再生
成年大鼠胸髓损伤修复后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在成年大鼠胸髓第9节段造成脊髓右侧2/3横断损伤,将本研究设计的一种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植入脊髓损伤区,为脊髓再生提供一个独立的微环境.术后12个月,通过对脊髓损伤区的壳聚糖导管内的新生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可促进有髓、无髓纤维和血管的再生.电生理学检测也证实,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对于大鼠伤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长期恢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植有L-多聚赖氨酸的壳聚糖导管对于脊髓损伤后结构的再生及功能的长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晓光杨朝阳杨怡
关键词:壳聚糖导管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脊髓损伤后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P2X7受体的表达,进一步阐明高压氧和低压缺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神经保护的机制。方法雌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高压氧预处理组(HBOP)、低压缺氧预处理(HHP)组和对照组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模型,分别于伤后12h、1d、3d和7d取出损伤段脊髓,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中P2X7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运动功能评分按文献报告的方法进行测定。结果HHP组和HBOP组在1~7d各时间段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HP组在伤后12h、1d和3dP2X7受体表达明显降低,HBOP组在伤后12h、1d和3d表达明显增加,12h最为明显,均与其他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伤后7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HP和HBOP均对脊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HHP是通过抑制P2X7受体的表达来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而HBOP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则不是通过该途径。
卢培刚冯华王宪荣吴南卢佳友夏勇智储卫华唐卫华
关键词:高压氧低压缺氧预处理脊髓损伤P2X7受体
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改良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的病理变化,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重复性和一致性。方法应用改良重物坠落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中、重度损伤模型,通过BBB评分、神经电生理监测、免疫组化及光电镜技术观察脊髓损伤(SCI)后两组大鼠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以评价本实验模型的重复性及与损伤程度相关的一致性。结果脊髓损伤后两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提示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亦逐渐恢复,但中度损伤大鼠恢复明显较重度损伤大鼠好,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显示脊髓损伤后有胶质瘢痕及囊腔形成,但重度损伤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较中度组重,且残留正常组织较少,电镜下观察显示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可见明显出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胶质细胞染色质边集。脊髓损伤后2周可见线粒体空泡化,轴突变性,周围水肿。脊髓损伤后8周可见髓鞘变性,胶原原纤维沉积。结论本实验模型能将不同打击力度造成的损伤区分开,且和行为学、神经电生理、病理学等结果吻合,说明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一致性。胶质瘢痕及囊腔的形成是脊髓损伤的标志性病理变化,GFAP或Vimentin染色可作为判断其界限的标志性分子。
胡荣杨永平杨惠吴国材林江凯冯华卞修武李云庆李晓光
关键词:脊髓损伤病理学
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病理变化与胶质瘢痕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轴突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评分、免疫荧光及神经束路示踪等观察SCI后轴突的病理变化,及其与胶质瘢痕的关系,并测量胶质瘢痕的厚度。结果SCI后损伤处的轴突呈断裂、扭曲状,SCI后1周损伤轴突呈再生趋势,2周时再生明显,与此相应动物运动功能逐渐恢复,4周时胶质瘢痕形成,再生的轴突被瘢痕阻挡。头尾侧胶质瘢痕厚度(107.00±20.12)μm大于两侧边厚度(69.92±24.37)μm。结论SCI后轴突仍具有再生能力,但被胶质瘢痕所阻挡,瘢痕厚度的测量为将来去除胶质瘢痕提供了实验依据。
胡荣周建军吴国材林江凯冯华卞修武李云庆
关键词:脊髓损伤轴突胶质瘢痕
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观察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形成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打击伤模型,通过神经功能评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确定胶质瘢痕形成时间及分布。结果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显示伤后4周进入相对稳定状态,伤后4周损伤区形成空洞,胶质瘢痕位于空洞壁。结论脊髓损伤后4周进入慢性期,研究伤后脊髓空洞及胶质瘢痕形态,为判断切除胶质瘢痕的界限提供形态学依据。
周建军吴国材胡荣陈志张弦杨慧林江凯冯华卞修武李云庆李晓光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瘢痕
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边界定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如何精确地定位慢性脊髓损伤胶质瘢痕边界,以期能得到在切陈瘢痕时对其边界切实可行的定位方法,为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脊髓损伤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首先.用胸段脊髓半截断的方法制作犬慢性脊髓损伤模型,以骨窗上端第1个椎板下缘的后正中点为立体空间的坐标“原点”,测量半截断损伤的脊髓节段上端及下端到原点的距离。其次,模型犬饲养12周,应用MRI扫描脊髓正中矢状位,分别测量MRI矢状位上异常信号的上、下界到原点的距离;然后应用B超对脊髓进行检测,检查脊髓上超声信号变化情况。再次,对脊髓标本进行纵向切片并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切片上胶质纤维染色结果并测量其长度。最后,比较MRj矢状位脊髓异常信号长度与病理切片上瘢痕长度的差异。结果MRI上异常信号的范围[(14.7±0.94)mm]大于手术损伤范围(10mm),其均值差值约为4.7mm。B超检测能分辨脊髓上的异常信号变化,而且信号变化明显、边界清晰,达到肉眼分辨水平。病理切片上测量到的胶质瘢痕范围[(18.6±1.19)mm]大于MRJ上测量得出的异常信号范围,其均值差值约为3.9mm。结论通过MRJ矢状位扫描,同时引入立体定向原理可基本上定位胶质瘢痕边界;病理学测量结果对影像学定位具有进一步纠正的应用价值;B超可帮助检测瘢痕是否有残留,进一步保证完全切除瘢痕。
卢凤飞陈强仲淑玉张世忠李晓光陈运洪李明温志波
关键词:脊髓损伤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