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7JJD7200ZG)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旭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艺术

主题

  • 6篇电影
  • 5篇电影大片
  • 5篇中国电影
  • 3篇中国电影大片
  • 3篇类型性
  • 2篇文化
  • 1篇遗产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批评
  • 1篇中美建交
  • 1篇中外文化交流
  • 1篇走出去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文化传播策略
  • 1篇文化批评
  • 1篇文化研究
  • 1篇美学
  • 1篇华语
  • 1篇建交
  • 1篇古装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陈旭光

传媒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旅游职业...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论中国电影大片被引量:10
2009年
新中国电影60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世纪以来从《英雄》开始的中国电影大片现象引人注目:"大片"的票房成就和文化意义,"大片"概念的约定俗成及相关电影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新中国电影发展60年之重要成果的中国电影大片,已经初步成为了一个中国电影的重要新类型。《集结号》是中国大片的一个转折。大片逐渐呈现出若干类型性特征。从类型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大片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大片类型。但一些大片在类型定位上并没有遵循类型电影的规则,自觉或不自觉的非类型或反类型实践,使得大片留下一些矛盾和尴尬。尽管中国大片问题仍多,但当下的中国电影事业是需要大片的,大片可以带动电影市场。当然,大片类型需要成熟和优化,需要妥善平衡艺术/商业,本土/国际等复杂二元对立。
陈旭光
关键词:中国电影大片类型性
从冲突、对话到融合——全球化时代中西艺术交流和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被引量:7
2009年
全球化,是基于经济变革、社会进化、媒介变迁等因素分阶段进行并逐渐加速加剧的。在不同的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碰撞、交流、影响和传播方式会有所侧重。在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流中,主要会有对立与冲突、对话或对流、趋同或融合等几种主要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大片探索的分析考察,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全球化态势和国际化环境,整合多种意识形态,传播并建构社会核心性价值体系。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对流、顺应、同化、融合中探索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途径。
陈旭光
关键词:文化电影大片
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外市场推广及其策略被引量:19
2011年
一、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和中国电影大片的意义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或者说"走出去工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包括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力度、深度、广度都大为加强。
陈旭光
关键词:中国电影中外文化交流中美建交走出去
“类型性”的艰难生长:产业、美学与文化——论“华语(古装)电影大片”十年的“类型性”及启示被引量:12
2011年
"类型性"或"类型化",已经超越了好莱坞的疆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普适性的术语,以之检索中国电影,极具有效性。类型电影观念的深入人心表征了电影观念的革新。本文从产业、美学、文化三个角度,进行华语电影大片的类型性及启示的研究。本文主张在遵循普适性的类型电影规则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国类型电影。对华语电影大片总的前提是认可其类型性,呼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但也期待作为中国电影业排头兵的华语电影大片不断优化,具备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获得市场与口碑乃至国内与国际的双赢。
陈旭光
再出发:“80年代”的遗产与波德维尔的反思——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的反思与展望被引量:16
2009年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批评的困惑、反思和希图重建,是一个中外皆然,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对大卫.波德维尔的观点的反思,通过对80年代电影文化批评的客观分析和总结,结合当下电影批评的态势和新变,评价文化批评的成败得失及在当下电影批评格局中可能产生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本文认为文化批评虽然落潮,但从未消失,其方法、精神成为今天电影批评的遗产、传统和有机组成。
陈旭光
关键词:文化研究艺术批评
中国电影大片:“类型性”角度的思考被引量:3
2009年
新世纪以来,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大片"的概念约定俗成并深入人心。《集结号》是中国大片的一个转折点,并逐渐呈现出若干类型性特征,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大片类型。但一些大片在类型定位上并没有遵循类型电影的规则,自觉或不自觉的非类型或反类型实践,使得大片留下一些矛盾和尴尬。尽管如此,当下中国电影事业是需要大片的,它可以带动电影市场。当然,大片类型需要成熟和优化,需要妥善平衡艺术/商业、本土/国际等复杂二元对立之关系。
陈旭光
关键词:电影大片类型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