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15-1950)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太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新诗
  • 1篇新论
  • 1篇叶公超
  • 1篇吟唱
  • 1篇语调
  • 1篇文类
  • 1篇旧诗
  • 1篇格律
  • 1篇翻译
  • 1篇翻译研究
  • 1篇白话
  • 1篇白话新诗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陈太胜

传媒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新论被引量:5
2011年
胡适早年的英语诗歌翻译,经历了由使用文言古诗体式到白话“新诗体”的转变过程。导致这种不同选择的关键性因素,不是英文原作,而是译者在翻译时持有怎样一种源自于本国文化语境的文学观念。用“新诗体”来翻译英语白话诗,当中起着更重要作用的,是胡适本人的文学观念的革命性变化。在胡适的翻译中,文本不仅通过新的方式、带着新的能量在跨文化的新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而且由于译者的有意识运作,译作被视为原作,甚至是“新诗”成立的“纪元”。
陈太胜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新旧诗之争中的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从区分新诗与旧诗二者的"根本差别"入手解决新旧诗之争中的对立问题。叶公超强调新旧诗是用并不相同的"语言"(即白话,语体)与"文言"写成的,有各自不同的节奏与语调。叶公超认为旧诗的语调是"吟唱的语调",新诗的语调则是"说话的语调"。叶公超以"音组"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新诗格律的基本主张。叶公超的独创性,在于他从对现代诗"说话的节奏"这一特点的阐发中,发见中国新诗与旧诗的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并为中国新诗界定了不同于旧诗的"表现思想"的特质。
陈太胜
关键词:新诗旧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