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Y2002C14)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史伟云谢立信高华王富华晋秀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暨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角膜
  • 4篇角膜移植
  • 3篇排斥
  • 3篇免疫
  • 3篇免疫排斥
  • 2篇移植物
  • 2篇移植物排斥
  • 2篇术后
  • 2篇排斥反应
  • 2篇免疫排斥反应
  • 2篇穿透性角膜
  • 1篇低眼压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眼压
  • 1篇移植术
  • 1篇异体角膜
  • 1篇异体角膜缘

机构

  • 3篇山东省眼科研...
  • 1篇山东省眼科研...

作者

  • 4篇谢立信
  • 4篇史伟云
  • 2篇王富华
  • 2篇高华
  • 1篇晋秀明
  • 1篇王婷
  • 1篇赵靖

传媒

  • 4篇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带巩膜环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特征的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带巩膜环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特征及其抗排斥治疗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行带巩膜环全角膜移植术且术后有完整记录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术后1周时角膜植片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眼压与B超检查正常,1周后发生了临床似免疫排斥症状的患者。对所选患者的排斥发生时间、视力变化、症状、体征及治疗后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免疫排斥出现在术后11~13d(2例),2周至1个月(10例),3个月(1例),6个月(1例)。发生排斥时所有患者1~2d内视力由术后0.05~0.2急剧下降至眼前数指或手动;患者有畏光、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角巩膜缘充血水肿,血管迂曲怒张,甚至成暗红色淤血或结膜下出血样改变;全角膜植片水肿混浊、增厚,后弹力层皱褶,前房变浅;未发现上皮排斥线、内皮排斥线及角膜后沉着物(KP)。免疫排斥发生时,12例患者眼压明显降低,<10mmHg。5例患者B超显示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发病3d内,7例患者就诊,经抗排斥治疗后角膜植片均恢复透明。发病3~5d,有3例患者就诊,其中2例角膜植片恢复透明,1例发生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发病7d及以上,4例患者就诊,其中1例角膜恢复透明,2例发生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1例眼球萎缩。结论带巩膜环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特征为:发生早,视力骤降;角巩膜缘血管迂曲怒张,全角膜植片水肿;前房变浅,眼压降低等。及时就诊和有效的抗排斥治疗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中华聪科杂志,2007,43:589-593)
史伟云王婷高华王富华赵靖谢立信
关键词:角膜移植移植物排斥免疫抑制
CD4和CD8基因敲除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3
2005年
目的 探讨CD4和CD8基因敲除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方法 CD4、CD8基因敲除小鼠及C57BL/6小鼠各20只,分成3组,右眼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BALB/c小鼠,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评价角膜移植片情况,并详细记录免疫排斥的发生时间,在术后1、2、4周各取2只鼠术眼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眼前段CD+4 、CD+8 T细胞的变化。在术后2周, 3组小鼠各选其中10只接受皮肤移植,供体为BALB/c小鼠,监测皮肤移植后皮肤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和在皮肤发生排斥反应时角膜移植片的情况。结果 3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发生时间明显不同,CD4基因敲除鼠角膜移植片保持透明,至少观察了90d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发生;CD8基因敲除小鼠在(28±3)d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57BL/6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为(14±2)d(F=2034, P<0. 01)。移植皮肤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间为:CD4基因敲除鼠(14±2)d,CD8基因敲除鼠(12±1)d,C57BL/6小鼠(10±1)d(F=42. 54, P<0. 01)。结论 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CD+8 T细胞参与了排斥反应过程。
史伟云谢立信
关键词:CD4角膜移植术免疫排斥移植物排斥免疫组织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抑制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免疫球蛋白 (CTLA4 Ig)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局部抗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方法 建立 5 0只BALB/c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治疗组 (2 5只 ) :取C5 7BL/ 6小鼠角膜片 ,放置于 10 μg/mlCTLA4 Ig保存液中浸泡 2 4h后 ,移植到BALB/c小鼠。对照组 (2 5只 ) :植片不行任何处理。术后每 3d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植片情况 ,每周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植片中各种炎性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对出现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应用逆转录PCR(RT PCR)方法检测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另外 ,选择经CTLA4 Ig治疗、植片保持透明 6周以上的小鼠作为受体 ,接受来自C5 7BL/ 6小鼠皮肤的移植 ,当移植皮肤发生排斥时 ,进行迟发性超敏反应 (DTH)分析。结果 CTLA4 Ig治疗组角膜植片保持透明 >10 0d。对照组小鼠术后 14d内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角膜移植术后 2周 ,CTLA4 Ig治疗组植片保持正常细胞结构 ,无明显炎性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 ;对照组的排斥植片有大量炎性细胞和T淋巴细胞浸润 (包括CD+ 4 ,CD+ 8及CD+ 11细胞 )。术后 2周发生免疫排斥的角膜植片中检测到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γ干扰素 (IFN γ) 。
史伟云谢立信
关键词:免疫排斥反应植片CTLA4-IG角膜移植高危相关抗原
重度角膜烧伤后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异体角膜缘移植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PK)联合环状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KLAT)治疗重度角膜烧伤(稳定期)后角膜白斑伴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稳定期重度角膜烧伤患者34例(35只眼),平均病程2.8年.角膜新生血管化象限均大于3/4,角膜中央全层混浊区直径大于6 mm,术前视力在光感/1 m~数指/30 cm之间.A组18例(19只眼)接受PK联合KLAT术;B组16例(16只眼)接受眼前节重建(带角膜缘的全角膜移植)术.术后全身联合局部应用免疫抑制剂,并对术后视力、免疫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 结果随访时间15~28个月,平均24个月.(1)视力:术后6个月,A、B组脱盲率分别为95% 和88%(P=0.582);术后12个月分别为84% 和38%(P=0.006);术后24个月分别为63% 和7% (P=0.016).(2)免疫排斥:A、B组角膜缘干细胞(LSC)排斥分别为9只眼(47%)、8只眼(50%)(P=1.000);植片内皮型免疫排斥分别为6只眼(32%)、11只眼(69%)(P=0.044).不同时间段两组内皮排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并发症:角膜上皮缺损A组2只眼(11%),B组7只眼(44%)(P=0.049);前房积血A组2只眼(11%),B组8只眼(50%)(P=0.022);术后低眼压A组1只眼(5%),B组6只眼(38%)(P=0.032). 结论 PK联合KLAT术是治疗重度角膜烧伤的有效方法,可以同时治疗角膜白斑和LSC功能失代偿,术后并发症少,远期预后优于眼前节重建术.
史伟云高华王富华晋秀明谢立信
关键词:穿透性角膜移植烧伤后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角膜新生血管化术后低眼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