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3502)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4
相关作者:方国洪王永刚魏泽勋高秀敏吕咸青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水温
  • 2篇物理海洋学
  • 2篇海洋学
  • 1篇岛屿
  • 1篇低矿化度
  • 1篇低盐
  • 1篇东印度洋
  • 1篇盐度
  • 1篇验潮
  • 1篇验潮站
  • 1篇印度尼西亚贯...
  • 1篇输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文
  • 1篇水文数据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台湾海峡西部
  • 1篇太阳总辐射
  • 1篇同化
  • 1篇透镜

机构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王永刚
  • 4篇方国洪
  • 3篇魏泽勋
  • 2篇靖春生
  • 2篇吕咸青
  • 2篇高秀敏
  • 1篇林敏
  • 1篇连展
  • 1篇郭小钢
  • 1篇李凯
  • 1篇杨扬
  • 1篇孙宝楠
  • 1篇黄奖
  • 1篇王新怡
  • 1篇管玉平
  • 1篇颜双喜
  • 1篇杜岩
  • 1篇王佳莹
  • 1篇李淑江
  • 1篇王刚

传媒

  • 3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Atmosp...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洋际交换及其在全球大洋环流中的作用:MOM4p1积分1400年的结果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非Boussinesq近似下MOM4p1的全球大洋环流预后模式,采用真实地形,以静止状态为初始条件,进行了1 400a积分,以研究平衡状态下大洋环流的结构。模式由月平均气候态强迫场驱动,包括192×189个水平网格和压力坐标下的31个垂直层次。着重研究达到平衡状态后,各洋际通道处的质量、热量输运和补偿及其在全球大洋环流中的作用。根据动能演变特征表明,积分过程分为3个阶段:风海流的成长及准稳定状态;热盐环流的成长过程以及热盐环流的稳定状态;由静止状态冷启动达到热盐环流的稳定状态,积分过程必须在千年以上。模式结果再现了从白令海峡到格陵兰海的北冰洋贯穿流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并用已有观测资料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海面的倾斜结构是形成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贯穿流和印尼贯穿流的主要动力机制。分析指出,尽管在北大西洋存在1.4×106 m3/s的南向体积输运,但其热量输运却是北向的并达到1015 W量级,其原因是北向的上层海流温度远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向南的回流。文章分析了经向体积和热量输运对北大西洋深层水补偿来源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贡献。模拟所得洋际交换的量值可以由经向补偿予以合理解释,并得到以往实测与数模结果的支持。洋际通道处的体积和热量交换突出体现了其在大洋传送带系统中的枢纽作用。
朱耀华魏泽勋方国洪王永刚管玉平
关键词:数值模拟
海洋热含量对太阳总辐射11年周期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14年
地球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TSI)存在一个约11年的微小周期变化,该变化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影响。众多研究表明,局部海域海表面温度、海洋热含量的平均时间序列与TSI的11年周期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海洋对太阳辐射11年周期的响应并非空间均匀的,响应机制也不确定。这里采用合成平均差方法,根据太阳活动的高值年和低值年,对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日本气象厅(JMA)的全球上700m热含量进行合成分析。两套数据产品得到的海洋热含量对太阳辐射的响应空间模态基本一致。在太平洋分别选取其中一个正响应区域和一个负响应区域,发现这两个区域的上700m热含量确实存在较明显的11年周期变化。
王刚颜双喜林敏
关键词:太阳总辐射海表面温度
2002年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的低盐透镜现象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低盐透镜现象是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一种常见的中尺度现象.低盐透镜水体往往是由陆地径流入海后与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的.它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通过对2002年7~8月南海东北部海域的现场CTD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区近岸一侧上升流现象非常明显,呈低温高盐水的特征,而在离岸约100 km处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低盐透镜水体.此类水体的盐度在32.5以下,水平宽度约为80 km,仅存在于20 m以浅的海洋上层.结合同期的现场走航ADCP测流资料、珠江径流量和海面风场资料分析后认为该水体源自珠江冲淡水;海面风场、上层海流及潮汐潮流等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脉冲的珠江洪峰与珠江河口冲淡水母体分离而形成低盐透镜现象的动力学原因.沿岸的上升流系统与低盐透镜水体之间形成温度和盐度锋面.
靖春生黄奖郭小钢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水温盐度
印度尼西亚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研究概述被引量:21
2011年
概述过去30年间与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关的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印度尼西亚海处于海洋大陆的中心地带,衔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池,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关键海域;而通过印度尼西亚海多个连通海峡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贯穿流,对维持全球大洋热盐分布和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基于大型观测计划的推动,国际上对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不但对印度尼西亚海的环流、波动、潮流和混合、垂向层结结构,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对流经该海区的世界大洋环流唯一热带跨洋盆分支———ITF进行全面研究。贯穿流研究涉及ITF的分支、垂向结构、多尺度变化、水体的来源及影响、热盐输运、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的关系,以及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贡献等诸多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杜岩方国洪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西太平洋
冬季冷空气过程对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水温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分析2010、2011年冬季台湾海峡的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的海面风速、海面气温与表层水温(SST)资料,对冬季影响台湾海峡的冷空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分析台湾海峡表层水温对冷空气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冬季盛行东北、北风,频率可达90%以上,小时平均风速主要分布在10~15 m/s之间,海峡内部风速大于海峡外部;2010、2011年冬季表层水温均有一次大幅度的降温现象,2010年发生在10月底,而2011年则发生在12月中上旬.2010、2011年冬季影响台湾海峡的冷空气过程以中等强度和弱冷空气为主;12月份是冷空气影响台湾海峡次数最多、强度最强的月份.冷空气过程导致的SST下降幅度以台湾海峡北部、平潭岛附近海域最大,为1~2℃,宁德附近海域次之,约为1℃,海峡南部最小,为0.3 ~0.6℃.影响台湾海峡表层水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和平流作用(浙闽沿岸流)是台湾海峡西部SST在冷空气过程中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导致台湾海峡西部SST出现2次降温过程,第一次降温过程在受到冷空气影响后的2~3d,第二次降温过程在受到冷空气影响后的4~6d.
李凯靖春生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冷空气表层水温台湾海峡
多岛环流理论在南海域际环流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在Wajsowicz(1993)多岛环流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摩擦-地形阻力作用的参数化方案,并应用于南海域际环流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阻力时理论结果在海水输运方向上与实测一致,但在输运量的量值上与实测差别很大;考虑了摩擦-地形阻力作用后计算所得的各通道的流量与实测结果不但在方向上完全一致,在数值上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因而在考虑了摩擦-地形阻力作用后,基于Sverdrup环流理论的多岛环流理论能够很好解释南海域际环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采用1948—2014年NCEP逐年风应力资料计算结果表明,各海峡流量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其中吕宋海峡和民都洛海峡更为明显。相关分析显示,吕宋、民都洛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与望加锡海峡流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El Nio正位相期间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南海分支加强而望加锡海峡流量减弱。计算结果还表明,吕宋海峡、民都洛海峡的西、南向流量在1948—2014年期间都存在明显的增强趋势,而卡里马塔海峡基本上未受影响。
连展方国洪王新怡孙宝楠
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近十年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2002—2011年南海海面风场、高度场和温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计算得到区域平均海面风东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2±0.014)(m·s^(-1))·a^(-1),北分量的线性趋势为(-0.014±0.019)(m·s^(-1))·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3,滞后1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风应力旋度的线性趋势为(0.099±0.330)×10^(-9)(N·m^(-3))·a^(-1),其年际变化与中太平洋厄尔尼诺(EMI)指数呈高度相关,达到-0.85,滞后3个月;区域平均海面高度的线性趋势为(0.665±0.200)cm·a^(-1),其年际变化与EMI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80,滞后2个月;区域平均海表温度的线性趋势为(-0.016±0.017)℃·a^(-1),其年际变化与NINO3指数相关系数可达0.68,滞后4个月。其中海表温度的负趋势与近期全球变暖的停滞相一致。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各要素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面风场的第一模态呈现海盆尺度的反气旋格局,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4指数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8,滞后5个月。海面高度场的第一模态沿南海东边界和越南东部出现较高值,其对应的时间序列的变化滞后于EMI指数3个月,呈负相关,但系数最大为-0.32。海面温度场的第一模态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状态,其对应的时间序列与NINO3指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可达0.62,滞后4个月。
王佳莹方国洪王永刚
关键词:风场高度场温度场年际变化
全球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的准确度评估被引量:14
2014年
采用南海海域60个验潮站和22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的调和常数资料,对比了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四种全球大洋潮汐模式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在南海的准确度。为了准确评估这四种大洋潮汐模式在南海不同区域的准确度,本研究将南海分成了8个区分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和东部区域,4个分潮都是DTU10准确度最高;南部区域,M2和O1分潮GOT00.2的偏差最小,S2和K1分潮DTU10的偏差最小。总体而言,在进行南海潮汐数值模拟选择开边界条件时,建议以DTU10模式为主,并利用GOT00.2模式作适当调整。还简单分析了南海M2、S2、K1、O1四个主要分潮的潮汐分布特征。
高秀敏魏泽勋吕咸青王永刚杨扬
关键词:验潮站卫星高度计
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M_2分潮伴随同化数值模拟
2014年
建立南海潮波模式及其伴随同化模式,在传统二维潮波方程的基础上加入了内潮耗散项,考虑了内潮耗散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影响,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改进了内潮耗散参数化方案,并给出内潮耗散项中地形效应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比,本文的参数化方案比前人参数化方案能取得更为合理的模拟结果。以63个验潮站和24个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轨道交叉点处的调和常数作为观测值,利用伴随同化方法来优化模式中的底摩擦系数和内潮耗散系数。为了寻求最优的优化方案,设计了7组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7先优化内潮耗散系数再优化底摩擦系数的模拟结果最优。利用实验7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南海M2分潮的潮波特征,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
高秀敏魏泽勋吕咸青王永刚李淑江
关键词:M2分潮伴随同化
Hydrography and Circulation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April-May 2011被引量:7
2012年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graphy and circulation in the eastern tropical Indian Ocean(ETIO) during April-May 2011 were analyzed using cruise observations,satellite observations,and historic hydrographic data.It was observed that warm water(>28℃) occupies the upper 50-m layer in the ETIO.Low-salinity surface water was observed at the mouth of the Bay of Bengal(BOB),which further extends to the Arabian Sea and off Sumatra via the Sri Lanka coast and the eastern bay mouth.Arabian Sea high-salinity water(ASHSW) is carried eastward along the equator to around 90°E by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EUC).It also runs south of Sri Lanka(north to 3°N) and in the western bay mouth(west to 87°E) but is much shallower than its counterpart at the equator.It is suggested to be the residual of the ASHSW,which intrudes into the BOB during the preceding southwest monsoon.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in the south of Sri Lanka,just below this subsurface high-salinity water,very-low-salinity water(about 34.8) occurs at depths of 100-200 m.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is low-salinity water comes from the BOB.
XUAN Li-LiQIU YunXU Jin-DianHE Yun-Kai
关键词:水文数据东印度洋卫星观测低矿化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