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5AA601010-103)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冯国禄丁孟杨仁斌蔡可兵龚军慧更多>>
-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模拟人工蓄水条件下拔节孕穗期稻田的氮磷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人工蓄水的控排水技术,在5、10、20cm等3个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5、t-10、t-20)条件下,对拔节孕穗期稻田中氮磷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面水中TN、NH4+-N和TP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负相关(y=-2.18x+10.870,R2=0.960;y=-0.048x+2.063,R2=0.999;y=-0.05x+0.223,R2=0.949),即蓄水深度越大,TN、NH4+-N和TP浓度越低.田面水中的NO3--N浓度与蓄水处理相关性不明显,但比较而言,t-20的NO3--N浓度要大于t-5和t-10,并于深施处理第5天后出现反弹升高现象.撒施尿素对田面水中悬浮物(SS)有絮凝沉淀作用,以致在施肥后第2天SS浓度最低.从减排降污综合效能看,在暴雨或大雨频发期,将排水堰高度提高到10~20cm,延长滞留涝水时间5~7d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
- 冯国禄杨仁斌丁孟
- 关键词:拔节孕穗期稻田氮磷动态特征
- 人工降雨对稻田中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在水稻黄熟期,通过对微区模拟稻田进行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60,48,17.4 mm/h 3个雨强处理(分别表示为y-b、y-m、y-s)条件下,不同滞水时间的田面水中氮磷的动态特征以及总氮、总磷的流失潜能,研究了不同雨强和滞水时间对稻田氮磷的减排效能。结果表明:(1)在3个雨强处理下,田面水中TN浓度在人工降雨后1 h为最高,y-s的田面水中TN浓度下降迅速;y-m和y-b的田面水积聚量较大,但在第5 d时其TN浓度也迅速下降到最低值。田面水中NH+4-N浓度整体水平较低,NO-3-N浓度总体水平较高,但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3个雨强处理的田面水中TP和DP浓度总体上表现为y-b〉y-m〉y-s,呈升-峰值-降的趋势。(3)降雨处理后若延迟排水时间至第5 d,模拟稻田的相对减排效能最大,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N80.44%~94.14%。如延迟稻田排水时间到第3~5 d,y-b和y-m的田面水中TP的减排效能显著,可减少排放田面水中TP 9.95%~100.00%。
- 冯国禄龚军慧
- 关键词:人工降雨氮磷
- 模拟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及其降污潜力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氮磷的流失密切相关。土壤扰动、基肥(缓释肥)的释放、硝化-反硝化作用、悬浮颗粒物(SS)的物理沉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蓄水处理后1周内,各处理的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Ct-3〉Ct-6〉Ct-9,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Y=-33.97x+133.4,R2=0.999和y=-0.115x+0.61,R2=0.994)。春耕插秧时,因水分管理要求,需要立即排水,相对于蓄水3cm的常规水分管理,若能蓄水9cm后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45.57%~86.88%、总磷33.02%~62.79%;若蓄水6cm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9.88%~50%。但考虑到"浅水活苗"之实际,以人工蓄水5~6cm较为适宜。另外,在蓄水5~6cm的前提下,于第5d或第7d排水,减排降污效果显著;第5d排水,相比第3d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总磷67.67%~83.70%。从稻田春耕生产实际要求和降污效能综合考虑,选择6cm的蓄水深度并在第5d排水,是提高稻田减排降污潜力的农艺措施之一。
- 冯国禄杨仁斌丁孟蔡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