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W146)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杨颖育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孟子》
  • 1篇意象
  • 1篇英译
  • 1篇英译研究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生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批评
  • 1篇自然生态
  • 1篇文学
  • 1篇文学风格
  • 1篇精神生态
  • 1篇翻译
  • 1篇翻译研究
  • 1篇《最蓝的眼睛...
  • 1篇比喻

机构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杨颖育

传媒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态批评视阀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2016年
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刻画揭示了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黑人当中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种族间的冲突、黑人内部冲突以及黑人身心的自我冲突等重重困境。作者运用自然意象进行小说叙事审美和主题建构,从生态视角出发,透过上述困境所引发的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生态危机,展示了以种族不平等为表征的种族歧视被内化为黑人自我价值的深层原因,并为其自我救赎指明了方向。
杨颖育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孟子》文学风格翻译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孟子》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表现在取譬设喻、排比反复、正反对比、句式同构等方面。通过词法、句法和口语化文体特征三方面,结合实例探究英译《孟子》文学风格再现的策略和异同,结合三位译者的文本梳理《孟子》文学风格翻译与转换的特点。文学风格的可译性是有限的,文学风格本身带有一定的难以言说性,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能传达和再现原作特有的风格和审美效果。
杨颖育
关键词:文学风格
文化模因在《孟子》英译中的复制与传播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中国儒家经典,《孟子》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模因,承载着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孟子》英译的研究,可以再现中国儒家文化模因在异质文化中复制与传播的路径。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与赵甄陶《孟子》英译的两个不同译本,揭示《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所经历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以《孟子》中文化模因"仁""义""孝""气"为例,结合海利根提出的成功模因应具备的特性,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
杨颖育
意象的转换与失落:《孟子》比喻英译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
杨颖育
关键词:比喻意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