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610)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潘卫庆张冬梅高慧萍王瑞曲莉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原虫
  • 4篇疟疾
  • 4篇疟原虫
  • 4篇免疫
  • 3篇疫苗
  • 3篇疟疾疫苗
  • 3篇恶性疟
  • 3篇恶性疟原虫
  • 2篇裂殖子表面蛋...
  • 2篇免疫原性
  • 2篇表面蛋白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克隆抗体制...
  • 1篇融合抗原
  • 1篇重组蛋白
  • 1篇裂殖子表面蛋...
  • 1篇免疫保护
  • 1篇免疫显性表位
  • 1篇免疫原性分析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医学部

作者

  • 4篇潘卫庆
  • 3篇张冬梅
  • 1篇萨日娜
  • 1篇钱锋
  • 1篇曹毅
  • 1篇曲莉
  • 1篇王瑞
  • 1篇高慧萍

传媒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问世:希望和挑战并存被引量:1
2021年
RTS,S/AS01疟疾疫苗是一款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的亚单位疫苗,已历经30余年研发和临床试验,并获得WHO推荐,在全球疟疾高发地区5个月以上儿童中应用。尽管这款疫苗存在保护率不高(仅有30%左右)、需要接种4剂、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等不足,但近年来每年均有数十万儿童死于疟疾,预计该款疫苗应用后每年能挽救数以万计的儿童生命、避免千万疟疾病例发生。因此,该疫苗的问世是人类抗击疟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给人类遏制疟疾乃至最终消除疟疾带来希望。当然,研制理想的疟疾疫苗仍存在诸多挑战,但RTS,S/AS01疫苗的研发成功能极大推动疟疾等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进程,更加完美的疟疾疫苗值得期待。
张逸龙潘卫庆
关键词:疟疾免疫保护儿童
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制备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方法用PfCP-2.9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及SP2/0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1500)作用下进行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结果获得1株能分泌抗PfCP-2.9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F12D,经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类鉴定为IgG1。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显示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F12D所识别的PfCP-2.9抗原表位不能耐受还原剂巯基乙醇,表明F12D识别的是构象表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F12D可识别培养的FCC1/HN。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F12D终浓度为0.3mg/ml时,对FCC1/HN的抑制率为56%。结论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其所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F12D可识别体外培养的FCC1/HN,并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王瑞钱锋曲莉潘卫庆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疟疾疫苗单克隆抗体免疫显性表位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的构建、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2008年
目的合成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bCP-2.9,在毕赤酵母真核系统中表达其产物,并进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选取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PfCP-2.9具有同源性的伯氏疟原虫AMA1(Ⅲ)和MSP1-19序列,融合形成PbCP-2.9基因。基因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60只BABL/c小鼠均分为6组,其中蛋白免疫组3组,分别用PbCP-2.9蛋白与福氏佐剂、ISA206和IMS1312佐剂乳化后,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抗原免疫剂量20μg/只·次,注射体积200μ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3组,以PBS代替免疫抗原同法免疫。免疫前及每次免疫后1周鼠尾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和IFAT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及其与天然抗原的反应结果。结果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出Mr约26400的PbCP-2.9蛋白,其与抗伯氏疟原虫红内期原虫的血清能进行特异性反应;ELISA检测PbCP-2.9蛋白免疫组结果表明,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为(52.62±11.26),第3次免疫后为(94.50±52.84);ISA206组第2次免疫后为(7.59±5.61),第3次免疫后为(25.60±16.92);IMS1312组第2次免疫后为(9.41±8.86),第3次免疫后为(28.92±12.98)。福氏佐剂组第2次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为ISA206组的6.9和IMS1312组的5.6倍(F=81.06,P<0.01),第3次免疫后分别为ISA206组的3.7和IMS1312组的3.3倍(F=13.29,P<0.01)。IFAT检测结果显示,经PbCP-2.9免疫的鼠血清与PbANKA株虫体表面抗原有阳性反应。结论PbCP-2.9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重组抗原免疫原性强,其免疫血清能识别伯氏疟原虫天然抗原。
曹毅张冬梅潘卫庆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融合抗原基因表达免疫原性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功能区片段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构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功能片段MSP3(69)与谷胱甘肽(GST)的融合蛋白,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融合蛋白GST-MSP3(69),以疟疾病人血清进行Western-blot,并以ISA720、佛氏、氢氧化铝与CpG联合3种佐剂与GST-MSP3(69)融合蛋白乳化,免疫Balb/ca小鼠,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GST-MSP3(69)融合蛋白,疟疾病人血清能与融合蛋白反应。3种佐剂免疫Balb/ca小鼠均能诱发Balb/ca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抗体,3次免疫后的抗体滴度分别为4.5×105,4.1×105和3.5×105。3次免疫后血清抗体亚型分析显示该蛋白能够诱导Balb/ca小鼠产生较高滴度的亲细胞亚型IgG1和IgG2b,ISA720、佛氏、氢氧化铝与CpG联合佐剂组IgG1分别为8×104、7.8×104、6.8×104,IgG2b分别为1.2×104,1.25×104、1.5×104。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佐剂组的抗体滴度及抗体亚型滴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了在大肠杆菌表达的GST-MSP3(69)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高免疫原性,并产生亲细胞亚型抗体,这些为研究MSP3蛋白功能区的免疫保护作用打下了基础。
高慧萍张冬梅潘卫庆
关键词:疟疾疫苗重组蛋白免疫原性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EGF2结构域的表达及免疫反应特点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制备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MSP1C-末端EGF2区域,用于分析该区域在自然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裂殖体表面蛋白1(MSP1)C-末端的EGF2片段,并将其与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片段融合,通过电转化整合入毕氏酵母的基因组,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表达产物,并对其免疫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初始对单个EGF2片段表达未成功,与GST片段融合后检测到表达,经过Ni柱浓缩纯化的诱导表达上清,经SDS-PAGE分析在33kDa处出现表达的蛋白条带,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蛋白为所需的目的蛋白;ELISA结果表明GST-EGF2重组蛋白能够与免疫兔血清反应,且平均抗体滴度可达5981。结论利用毕氏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EGF2结构域,并证明该蛋白能与特异抗体反应,可用于EGF2相关的疟疾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萨日娜张冬梅潘卫庆
关键词:疟疾毕氏酵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