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KG013)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焕王昌燧蒋洪恩王小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遗址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动物考古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羊骨
  • 1篇柱梁
  • 1篇晚期
  • 1篇龙王
  • 1篇木柱
  • 1篇旧石器
  • 1篇旧石器时代
  • 1篇旧石器时代晚...
  • 1篇旧石器遗址
  • 1篇考古
  • 1篇化石
  • 1篇化石研究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陕西历史博物...

作者

  • 1篇蒋洪恩
  • 1篇王小庆
  • 1篇王昌燧
  • 1篇刘焕

传媒

  • 2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农业考古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陕西省神木县木柱柱梁遗址羊骨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本文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分类、测量和鉴定。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的木柱柱梁遗址中,家羊在家养动物中的比重,无论是可鉴定标本数还是最小个体数均居第一,扮演着肉食来源的重要角色。羊骨的出土概率高达91.25%,表明羊的普遍消费和利用程度明显高于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羊的死亡年龄结构,表明木柱柱梁遗址古人饲养家羊不仅是为了获取肉食资源,而开发其副产品奶、皮和毛,也是其饲养羊的另一目的。从遗址中各个年龄段羊骨的存在、出土动物数量之多,加之其为环壕聚落这三方面因素,说明该遗址是一个长期居住的遗址。
杨苗苗胡松梅郭小宁王炜林
关键词:动物考古
陕西两处仰韶时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及其对比被引量:25
2013年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
刘焕胡松梅张鹏程杨岐黄蒋洪恩王炜林王昌燧
陕西宜川龙王辿旧石器遗址动物化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北约580米处,2005、2006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为距今26000~15000年,属晚更新世晚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化石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2纲4目7科10个属种,包括方氏鼢鼠、草原鼢鼠、沙鼠、野马、猪、梅花鹿、马鹿、恰克图转角羚羊、普氏羚羊、羚羊。根据对出土动物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各样的羚羊、马、鼢鼠。不远处有一定的疏林、森林存在,其间生活着马鹿、梅花鹿和野猪。沙鼠的存在表明遗址周围个别地方已经出现沙化的现象。蚌壳的存在表明周围有一定的水体存在。从碎骨的数量很大可推知当时附近一带动物相当繁盛,人类主要从事狩猎活动,利用石器甚至锋利的骨片(骨制品)对其进行屠宰、加工以获取肉食资源来维持生活。狩猎的对象主要是偶蹄类动物的羚羊和鹿类动物,另有少量的马和猪。
胡松梅杨苗苗王小庆杨岐黄杜应文
关键词:动物化石
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骨器原料的选择及加工方法初探被引量:9
2017年
在对关桃园遗址出土的骨器最大限度的属种和解剖部位鉴定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遗址出土的骨器所用材料的选择方式及加工方法。得知小型骨铲、骨锥几乎都是用鹿类动物的炮骨(掌骨和跖骨)制作而成,且加工形式多样。骨耜大部分用鹿类、其次为青羊、个别为食肉类和牛的肩胛骨加工而成。大型的骨铲数量较少,仅3件,一件是用苏门犀的肩胛骨,另两件是用大型动物盆骨的髂骨部分制成。表明古代先民在选择骨器制作的材料时,充分考虑了动物骨骼的形态、硬度、韧性等多种因素。
杨苗苗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骨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