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6BAD02A11)
-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振华张立国陈喜昌李波张宇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肇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玉米田不同深松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土壤含水量、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深松好于春季深松,而春季深松好于夏季深松;深松40 cm的好于深松30 cm的;深松后的土壤在拔节前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后土壤含水量升高,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秋季常规垄深松、深度4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0 602.0 kg.hm-2。
- 王福亮
- 关键词:玉米
- 玉米杂交种子粒干物质积累速率差异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常用的12个杂交种为供试材料,分析灌浆后期品种间子粒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吐丝后40~65 d百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子粒平均干物质积累速率差异显著,其中四密25最高,为0.558 g/(d.100粒);四单19最低,仅为0.433 g/(d.100粒);从大到小依次为四密25>东农250>白单9号>本育9>中单2号>吉单180>庆单2号>丰禾10>龙单21>久龙1号>四单16>四单19。各杂交种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集中在吐丝后40~45d和50~55d两个阶段。
- 李庭锋张林王羡国周彦春王振华
- 关键词:玉米百粒重
-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被引量:18
- 2010年
- 以黑龙江省推广的12个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期在抽丝后55d至65d,品种间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极显著;适合第一积温带南部的6个杂交种中吉单180的田间自然脱水速率最快,达到0.840%/d,其次是本育9,达到0.815%/d,最低是丰禾10,为0.305%/d;适合第一积温带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庆单2脱水最快,达到0.795%/d,其次为四单19和金玉1号;适合第二积温带中西部的3个杂交种中白单9最高,达到0.875%/d,其次为东农250,达到0.525%/d。其结果为快速脱水玉米杂交种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 张亚军张林周艳春王振华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脱水速率
- 不同玉米杂交种萌发期及花期抗旱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针对近几年持续干旱现象,选泽黑龙江省常用的8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鉴定,花期进行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测定以及后期关于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先玉335、龙单23和龙单13为相对比较抗旱品种。
- 李树军黄先顺张建国王振华孙太靖
- 关键词:干旱杂交种
- 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以江单4号为试验材料,在4.50、5.25、6.00、6.75、7.50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产量在6.75万株·hm^-2时最高,在4.5-7.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度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百粒重、穗长、穗粗、行粒数随之减小,秃尖长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的淀粉含量、脂肪和穗行数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密度对它们影响不大。
- 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王振华
- 关键词:玉米
- 玉米施肥方式的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植株性状、籽粒和秸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性施肥和玉米专用肥的施肥方式比对照提前2 d成熟,控释肥和高氮复合肥比对照提前1 d成熟;玉米专用肥分别在穗长、穗粗、株高、穗上叶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高氮复合肥;习惯施肥穗位高最低;高氮复合肥茎粗最粗,其次是控释肥;高氮复合肥秃尖最小;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
- 陈喜昌赵佰福李波张宇张立国
- 关键词:施肥方式玉米
-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初探被引量:3
- 2009年
- 选用吉单27、吉单505、江单1号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偏垄栽培、垄距50 cm、垄距65 cm、垄距130 cm、Ⅱ1465五个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模式产量依次为垄距50 cm(10 306.2 kg.hm-2)、垄距130 cm(9182.6kg.hm-2)、垄距65 cm(9 021.1 kg.hm-2)、Ⅱ1465(8 809.7 kg.hm-2)、偏垄(8 047.2 kg.hm-2),综合生产成本和与当前农机具相配套建议推广垄距130 cm大垄为宜。
- 陈喜昌李波张宇张立国
- 关键词:玉米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