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889)

作品数:8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潘光堂张帆万雪琴夏燕莉张志明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玉米
  • 6篇基因
  • 3篇性状
  • 3篇幼胚
  • 2篇幼胚培养
  • 2篇玉米幼胚
  • 2篇玉米自交系
  • 2篇愈伤
  • 2篇愈伤组织
  • 2篇农杆菌
  • 2篇胚培
  • 2篇胚培养
  • 2篇自交
  • 2篇自交系
  • 2篇敏感性
  • 2篇基因效应
  • 2篇基因效应分析
  • 2篇基因型
  • 2篇分子标记
  • 2篇QTL

机构

  • 10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制糖糖...
  • 1篇成都市第二农...

作者

  • 10篇潘光堂
  • 4篇张志明
  • 3篇荣廷昭
  • 3篇万雪琴
  • 3篇张帆
  • 3篇赵茂俊
  • 3篇夏燕莉
  • 3篇宋芸
  • 3篇魏昕
  • 3篇王钰
  • 1篇刘玉贞
  • 1篇夏艳莉
  • 1篇袁亮
  • 1篇彭焕伟
  • 1篇沈亚欧
  • 1篇文颖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Journa...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election of Maize Inbred Lines with High Regener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被引量:3
2007年
Ten-maize inbred lines of maize (Zea mays L.) with high-induction rate and proliferation ability of embryonic calli were selected from 70-maize inbred lines by immature embryo culturing. Some of the embryonic calli were transferred onto regeneration medium to examine the ability of regeneration, some were transformed via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s C58 carrying intron-β-glucuronidase (gus) gene, and GV3301 carrying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gene to study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fferent genotypes in maize to A. tumifaciens. All embryonic calli initiated from 10-maize inbred lines were able to regenerate into plantlets, and the regeneration frequencies of inbred lines 6010, 6038, 6015, 6051, and 6060 were 61.11%, 31.94%, 45%, 33.33%, and 56.94%,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lines.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various genotypes in maize to A. tumifacien C58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each other, and the inbred lines 6010, 6015, 6051, 6050, 6058, 6060, 6069, 6077 were susceptible to A. tumifacien C58, of which frequency of gus expression were over 70%. Expression of GFP was observed in six-inbred lines (6050, 6015, 6051, 6058, 6069, 6077). The inbred lines 6051, 6010, 6015, 6060, and 6050 had the high regener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A. tumifaciens C58; and the inbred lines 6051, 6015, and 6060 had the high regener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Agrobacterium tumifaciens GV3301.
王钰付绍红文颖张志明夏燕莉刘玉贞荣廷昭潘光堂
关键词:GFPGUS
四种玉米幼胚培养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了解玉米幼胚培养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选用玉米高幼胚培养能力自交系R18-599(红)与低培养能力自交系R15获得6个世代,幼胚培养测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非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4个性状,采用6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世代联合分析法分别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非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再分化数受1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克隆力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但2种方法对克隆力的上位性效应鉴定结果不同。结论比较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世代联合分析法不仅提高了试验结果的精确度,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遗传信息。
宋芸夏燕莉魏昕张志明赵茂俊荣廷昭潘光堂
关键词:玉米幼胚培养基因效应
玉米F_2群体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英文)被引量:19
2006年
以优良玉米(Zea maysL.)自交系抗感杂交组合(R15×掖478)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239个分子标记(包括151个SSR标记和88个AFLP标记)的玉米分子连锁图,覆盖全基因组3 463.5 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5 cM。在239个标记中,16个SSR标记和9个AFLP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在4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发现5个偏分离的热点区域,其中3个与已经定位的配子体基因的位置相近,表明配子体基因可能是导致偏分离的部分原因。还发现SDR2和SDR7可能是2个偏分离的新热点区域。进一步讨论了引起偏分离的原因,以及偏分离标记对估算遗传距离的影响。当存在单个的配子体基因时,遗传距离的估算不受偏分离的影响;当存在2个或者2个以上配子体基因时,对遗传距离的估算有偏差。
张帆万雪琴潘光堂
关键词:分子标记偏分离
具有高再生性且对农杆菌C58敏感的玉米自交系材料的筛选
以70个优良高代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从中筛选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克隆力强的10个自交系, 将其一部分胚性愈伤组织用作分化,研究其再生能力;另一部分用农杆菌 C58转化,利用植物载体中携带的 GUS 报...
王钰潘光堂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愈伤组织基因型敏感性
文献传递
转基因植物表达植酸酶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5年
植酸是植物体内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其绝大部分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植酸又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它通过络合植物体内的一些营养成分而降低植物的营养价值。通过植物转基因方法使植物自身表达足量的植酸酶,以减小植酸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提高植物性饲料营养价值和控制环境磷污染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就转基因植物植酸酶的优势、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沈亚欧彭焕伟潘光堂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植酸酶植酸磷植酸
作物数量性状(QTL)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4年
从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作图群体类型及特点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作物QTL研究现状 ,以及QTL精细定位、克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作物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进行了探讨 。
张帆万雪琴袁亮潘光堂
关键词:分子标记标记辅助选择
具有高再生性且对农杆菌C58敏感的玉米自交系材料的筛选被引量:1
2005年
以70个优良高代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从中筛选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克隆力强的10个自交系,将其一部分胚性愈伤组织用作分化,研究其再生能力;另一部分用农杆菌C58转化,利用植物载体中携带的G US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玉米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个自交系都具有再生能力,自交系6010、6060、6038、6051和6015的分化力相对较高。玉米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自交系6051最敏感,而6034、6038对农杆菌不敏感。因此认为自交系6051、6015、6010和6060是再生能力强且对农杆菌C58敏感的自交系材料。
王钰潘光堂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愈伤组织基因型敏感性
玉米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被引量:24
2006年
以R15(抗)和Ye478(感)为亲本配制F2分离群体并以该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778对SSR引物对亲本R15、Ye478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筛选出159对多态性SSR引物用于F2群体分析。利用这159对(20.4%)多态性标记构建玉米的遗传连锁图谱,其中有9个SSR标记没连锁上。其余150个标记分布于玉米的10条染色体上,覆盖玉米基因组1775.7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8cM。
张帆万雪琴潘光堂
关键词:SSR玉米
玉米幼胚培养4个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选用玉米高幼胚培养能力自交系18-588(红)与低培养能力自交系R15配制6个世代(P1、P2、F1、B1、B2、F2),并对其进行幼胚培养,测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非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愈伤组织绿苗再分...
宋芸夏艳莉魏昕张志明赵茂俊潘光堂
关键词:玉米幼胚培养基因效应
文献传递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性状QTL分析被引量:17
2006年
以18.599(红)和R15组配的F2群体,构建了含88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1636.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6cM。结合幼胚组织培养试验将幼胚发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作为反映玉米培养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力和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力的性状指标,以此调查玉米幼胚培养能力。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有关的QTL,位于第1、3、7和8染色体上,可解释5.25%~2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个与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发生数有关的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3.42%。
潘光堂张志明魏昕宋芸赵茂俊夏燕莉荣廷昭
关键词:SSR标记QTL玉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