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12Z138)
- 作品数:18 被引量:346H指数:11
- 相关作者:刘良云赵春江李存军李卫国郭文善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遥感信息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小麦估产模型
- 为提高小麦遥感估产的区域性性和机理性,在北纬32°21’3°54’和东经119°02’20°24’区域内进行了多品种小麦的种植试验。区域包括江苏省的宝应、金湖、高邮3个县,属江苏省稻麦连作区,也是小麦主产区,品种为扬麦1...
- 李卫国
- 关键词:小麦TM影像
- 文献传递
- 基于氮素和水分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
- 为了预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该研究利用2003~2005年三年的试验数据构建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监测模型。该文分析了2003年、2004年冬小麦返青至挑旗期的冠层氮密度、等价水厚度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并...
- 王芊李存军王大成周脚根杨武德
-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质含量
- 文献传递
-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精确施氮参数的研究
- 根据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设计施氮量和运筹比例试验,研究氮肥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吸氮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实现籽粒目标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指标,氮肥当季利用率(NUR)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NAPG)适...
- 朱新开郭文善王亚飞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 关键词:专用小麦
- 文献传递
-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的差异被引量:10
- 2007年
- 为给小麦分类栽培措施的确定提供依据,于2000-2002年在扬州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通过不同类型小麦氮肥运筹调控试验,研究了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群体类型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强筋和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略低于普通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则表现为强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低于普通群体,中筋小麦两者之间相近,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高于普通群体;不同群体的氮收获指数差异表现为优质高产群体与普通群体相比互有高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各氮效率指标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
- 朱新开张旭东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
- 关键词:小麦优质高产氮效率
- 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集成方法与应用前景被引量:26
- 2008年
- 为了促进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集成这一新方法在农业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在分析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农业应用中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阐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并介绍了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的3种集成方式。回顾了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同化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结合在农作物产量预测、品质遥感预报、精准施肥管理决策、精准灌溉决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最后指出了当前遥感数据和作物模型结合中存在遥感定量化、参数集和驱动数据的获取、最优化算法选择和改进、作物模型的完善和订正等问题,有望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丰富、定量遥感和作物模型的发展、以及同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得到解决。
- 李存军王纪华王娴刘峰黎锐
- 关键词:遥感作物模型同化
- 用神经网络和高光谱植被指数估算小麦生物量
- 准确的估算作物生物量,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粮食经济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高光谱植被指数,系统的比较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传统回归模型估算的小麦生物量。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方法相对于对数回归模型,显著地提高...
- 王大成王纪华靳宁王芊李存军黄敬峰王渊黄芳
- 关键词:小麦植被指数人工神经网络
- 文献传递
- 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监测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通过对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和小麦GPS定点长势数据的综合分析,基于遥感影像信息获取的瞬时性和准确性,结合小麦灌浆期间气候环境条件对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特点,建立了基于不同生育期(拔节期、抽穗期以及灌浆期)遥感影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环境因子(气温、日照、氮素营养、土壤水分)的籽粒淀粉含量监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监测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利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遥感影像NDVI和气候环境数据预测籽粒淀粉含量的RMSE值分别为4.57%,4.2%和3.84%。模型监测性能好,且具有解释性,可以用于不同年度、不同区域和不同小麦生长阶段对籽粒淀粉含量的预测。
- 李卫国王纪华赵春江刘良云郭文善
- 关键词:冬小麦TM影像籽粒淀粉含量
- 作物品质遥感监测预报研究进展被引量:33
- 2008年
- 当前中国对优质农作物有巨大需求,部分优质农作物产品供不应求或依赖进口。通过监测作物生长过程而进行调优栽培,优化作物分类收获、分级收购加工体制,提高作物品质监控水平是保证作物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作物品质信息的监测和预报提供了快捷、低廉、无损检测的手段。本文综述了面向多种作物的品质遥感监测预报研究最新进展,归纳了作物品质遥感监测的主要模式,分析了作物品质遥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 王纪华李存军刘良云黄文江赵春江
- 关键词:作物遥感
- 基于遥感影像时间序列的冬小麦种植监测最佳时相选择研究被引量:40
- 2008年
- 遥感影像植被分类的最佳时相对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非常重要。根据2005~2006年北京冬小麦不同物候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2006年Spot-2影像,计算了各时期影像中主要植被类型的光谱可分性距离,分析了北京郊区主要植被物候差异和光谱可分性;对各生育期的遥感影像及其主要组合进行了监督分类,采用总体精度和分类效率指标两个参数,结合地面GPS调查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小麦监测最佳时相是4月上旬,影像分类的总体精度为92.9%,明显优于其它单时相影像的分类结果;发现北京郊区冬小麦光谱分类的最佳时相组合为4月上旬(起身期)和5月下旬(灌浆期),分类总体精度为94%。
- 齐腊刘良云赵春江王纪华王锦地
- 关键词:冬小麦多时相
- 小麦籽粒品质卫星遥感监测与调控技术
- 遥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农业资源和生产的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其它现代高新技术,能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定位,其客观
- 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谭昌伟王纪华黄文江李存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