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1200)

作品数:3 被引量:63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君兴陈小勇赵亚鹏李再云潘晓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鱼类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淡水鱼类
  • 1篇增殖放流
  • 1篇珍稀
  • 1篇水鱼
  • 1篇特有鱼类
  • 1篇人工繁殖
  • 1篇人工增殖
  • 1篇自然保护
  • 1篇自然保护区
  • 1篇金沙江
  • 1篇金沙江下游
  • 1篇国家级自然保...
  • 1篇发现及意义
  • 1篇繁殖
  • 1篇放流
  • 1篇保护区
  • 1篇SINENS...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陈小勇
  • 2篇杨君兴
  • 1篇张春光
  • 1篇王晓爱
  • 1篇潘晓赋
  • 1篇刘淑伟
  • 1篇李再云
  • 1篇赵亚鹏
  • 1篇张洁
  • 1篇赵亚辉
  • 1篇宋小晶
  • 1篇李浩林

传媒

  • 2篇Zoolog...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被引量:46
2013年
随着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以及保护水产学的兴起,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规模大且种类丰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经验。为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基础研究,规范技术并提升生态效益,该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基础理论、塘养种群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人工增殖放流的理论背景,并结合我国"四大家鱼"、中华鲟、胭脂鱼、滇池金线鲃及其他珍稀濒危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讨论了野外监测和效果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提出放流种群遗传局限性、数量和规格权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权衡等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人工放流实践提供系统资料。
杨君兴潘晓赋陈小勇王晓爱赵亚鹏李建友李再云
关键词: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增殖放流
金沙江下游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比较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金沙江下游现有鱼类资源可能发挥的替代生境保护作用,在对金沙江下游鱼类进行多次实地采样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梳理了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名录,并与"保护区"内的鱼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分布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共有194种,其中土著鱼类162种,隶属于5目15科79属;分布于"保护区"内的鱼类197种,其中土著鱼类187种,隶属于6目21科94属。进一步分析显示,既见于金沙江下游又见于"保护区"的土著鱼类129种,反映出两者在鱼类种类组成上有较大的相似性;"保护区"内未能包括的仅见于金沙江下游的鱼类多为金沙江下游支流或附属高原湖泊中生活的种类,"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金沙江下游替代生境的作用。
李浩林赵亚辉张洁宋小晶彭瑞明张春光
关键词:金沙江鱼类
金沙江中上游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产卵场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该研究分别于2012年4月、7—8月及11月针对云南省金沙江梨园电站影响区域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3次监测。并于2012年7—8月对云南省玉龙县大具乡大具渡口金沙江的监测中,发现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卵汛两次,分别为8月1日8:00—4日10:00和8月9日23:00—13日6:00。结果发现,中华金沙鳅鱼卵卵径3.37~4.41 mm,平均3.89 mm,自然受精率为91.5%,模拟培养出膜率为97.1%,畸形率为2.2%;产卵场共3处,分别位于云南省玉龙县龙蟠镇、黎明乡和巨甸镇;三处产卵场两次产卵共计~1.49×107 ind.。此次产卵场的发现是对以往中华金沙鳅生物学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电站建设背景下金沙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指导意义。
刘淑伟杨君兴陈小勇
关键词:产卵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