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116)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5
相关作者:陈庆富张以忠范燕黄云华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毕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荞麦
  • 6篇苦荞
  • 5篇甜荞
  • 5篇同工酶
  • 5篇荞麦属
  • 5篇酶同工酶
  • 3篇幼叶
  • 3篇过氧化物酶
  • 3篇过氧化物酶同...
  • 2篇野生
  • 2篇三叶
  • 2篇三叶期
  • 2篇普通荞麦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酯酶
  • 2篇酯酶同工酶
  • 1篇蛋白质
  • 1篇淀粉酶
  • 1篇多年生

机构

  • 10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毕节学院

作者

  • 9篇陈庆富
  • 7篇张以忠
  • 1篇黄云华
  • 1篇范燕

传媒

  • 3篇种子
  • 3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广西植物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栽培及野生荞麦资源的种子蛋白质含量研究
利用凯氏定氮法对荞麦属10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3个种)179份栽培和野生荞麦资源的干种子蛋白质含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荞麦种间种子蛋白质含量差异很大,平均种子蛋白质含量为12.89%,F.giganteum最高,...
郭玉珍陈庆富杨兰英黄云华
关键词:荞麦属种子蛋白甜荞苦荞
文献传递
普通荞麦植株茎段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普通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植株带节茎段为外植体,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对荞麦腋芽、丛生芽和根的诱导及分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荞麦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极差分析表明,6-BA是诱导荞麦茎段腋芽和根发育的主要因素,TDZ是诱导丛生芽的关键因素。诱导荞麦茎段腋芽发育的最佳培养基为:MS0+6-BA1.0mg/L+NAA0.1mg/L,腋芽诱导率为67.9%。其中,以第二、三节位的腋芽诱导率较高,达80%以上。诱导荞麦茎段丛生芽发育的最佳培养基为:MS0+6-BA4.0mg/L+TDZ0.06mg/L,丛芽分化率为166.7%。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6-BA1.0mg/L+NAA1.0mg/L,生根率为82.8%。该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为荞麦快速繁殖提供了新途径。
黄云华陈庆富
关键词:普通荞麦离体培养
荞麦属植物三叶期幼叶酯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29份栽培及野生荞麦植株三叶期幼叶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共31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9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而苦荞为9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F.esculentum)和苦荞(F.tataricum)酶带分别与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和毛野荞(F.pilus)相似,并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聚类最近,提示大野荞和毛野荞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甜荞苦荞酯酶同工酶
植物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被引量:5
2007年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直接、准确、便捷等特点,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对染色体原位杂交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靶DNA类型、染色体原位杂交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范燕陈庆富
关键词:染色体原位杂交探针
Variation of Cu,Zn,Fe,K,and Mg contents in tartary buckwheat seeds
The variations of Cu,Zn,Fe,K,and Mg contents in seeds of 123 tartary buckwheat accessions from the same growth...
Xiao-Yan Huang
几种荞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Mill)6个种(含大粒组4个种和小粒组2个种)8份荞麦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7条,不同物种酶带数4到8条。系统聚类表明:荞麦属两个组(大粒组和小粒组)间遗传差异很大,而且F.megaspartanium在种内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荞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
多年生野生荞麦植株盛花期幼叶的酯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ll)多年生植物5个种(含大粒组3个种和小粒组2个种)12份野生荞麦资源的盛花期幼叶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18条,不同物种酶带数1到6条。系统聚类表明:荞麦属两个组(大粒组和小粒组)间遗传差异很大,而且F.megaspartanium在种内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荞麦属酯酶同工酶
荞麦属种质资源发芽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9个种(含大粒组8个和小粒组1个)32个收集系栽培及野生荞麦种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23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7条带,而苦荞为4条。酶带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荞酶带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聚类最近,支持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甜荞苦荞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荞麦属植物淀粉酶和甲酸脱氢酶同功酶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0年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荞麦属植物8个种42个收集系干种子和发芽种子的淀粉酶和甲酸脱氢酶同功酶。结果表明,荞麦淀粉酶在于种子中缺乏活性,但是在发芽种子中活性很强。在供试材料的发芽种子中共发现23个淀粉酶谱带,其中甜荞和苦荞分别有10条和8条。不同荞麦种间淀粉酶谱带差异很大,但是同种内不同收集系间差异较小。谱带聚类分析表明大野荞和毛野荞分别与甜荞和苦荞较近缘,支持它们分别为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在干种子和发芽种子中,发现所有荞麦种类均只有1条位置一致的甲酸脱氢酶谱带,暗示该酶在进化中具有高度稳定性。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普通荞麦苦荞淀粉酶甲酸脱氢酶
荞麦属种质资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荞麦属(Fagopyrum MiH)8个种(含大粒组7个种和小粒组1个种)33份荞麦资源的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谷草转氨酶同工酶酶带共14条。不同物种的酶带为3~5条,甜荞和苦荞分别有3带和5条带。酶谱分析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酶带与F.gracilipes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养酶带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Epilus聚类最近,暗示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的祖先种。
张以忠陈庆富
关键词:甜荞苦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