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77704)

作品数:9 被引量:51H指数:6
相关作者:朱敏杨湘宁朱李鸣盖志琨殷小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化石
  • 3篇二叠纪
  • 3篇二叠世
  • 2篇地层
  • 2篇英文
  • 2篇鱼类
  • 2篇中二叠世
  • 2篇数据库
  • 2篇无颌类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系统发育关系
  • 2篇盔甲鱼类
  • 2篇脊椎动物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有孔虫
  • 1篇早二叠世
  • 1篇志留纪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纪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3篇殷小龙
  • 3篇盖志琨
  • 3篇朱李鸣
  • 3篇杨湘宁
  • 3篇朱敏
  • 2篇尚庆华
  • 2篇赵文金
  • 2篇史宇坤
  • 1篇王俊卿
  • 1篇刘玉海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南部晚长兴期小型有孔虫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讨论(英文)被引量:6
2003年
广西南部板董和柳桥地区晚长兴期台地及台地坳陷区沉积地层中发育两个不同的小型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与放射虫相伴生 ,呈实体化石形式保存 ,展示出该时期有孔虫外部和部分内部构造特征。晚古生代以实体状态保存的有孔虫比较少见 ,长兴期有孔虫的研究更是主要基于薄片鉴定。本文系统描述了两个实体有孔虫动物群 ,它们主要由 Nodosarioidea和 Cornuspiroidea组成 ,多数是长兴期的常见分子 ,但同时也出现了中生代较繁盛的类型。与伴生的放射虫研究成果一致 ,这些中生代型有孔虫的发现指示了在古生代末一些分子穿过了二叠系
尚庆华D.瓦夏德M.卡里杜瓦
关键词:二叠纪长兴期有孔虫
浙江长兴志留纪真盔甲鱼类新材料及真盔甲鱼目系统发育关系的讨论被引量:13
2005年
对浙江长兴地区志留纪真盔甲鱼类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 ,雷曼煤山鱼 (Meishanaspislehmani)一属种成立 ,并非浙江中华盔甲鱼 (Sinogaleaspiszhejiangensis)的同物异名。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 ,对真盔甲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 ,分析结果表明 ,中华盔甲鱼属现有的 3个种并未组成一个单系类群 ,而是一个并系类群。浙江中华盔甲鱼不能归到中华盔甲鱼属 ,建议另立一新属。
盖志琨朱敏赵文金
关键词:志留纪系统发育化石
西南地区早—中二叠世玥类复合标准序列的建立及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利用西南地区 10条石炭系—二叠系剖面上的类分布建立了该地区早—中二叠世类复合标准序列( CSS) ,总结了类 6 8属 6 32种在该地区的分布延限。根据类物种在复合标准序列上的分布规律 ,阐述了这一时期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西南地区类物种分异度在早—中二叠世变化显著 ,共经历过三次快速增长时期 ,分别与假希瓦格亚科、米斯亚科及新希瓦格科的辐射演化有关 ;而物种分异度的两次大幅度下降则分别反映了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及中二叠世集群灭绝事件对本地区类动物的影响。
殷小龙杨湘宁朱李鸣史宇坤
关键词:二叠世TING类
滇东泥盆系几个含鱼层的时代和对比被引量:8
2002年
从鱼化石的角度对滇东泥盆系下述含鱼地层进行了分析,并认为:1)曲靖地区下泥盆统徐家冲组与坡松冲组或四川的平驿铺组、广西的那高岭组层位相当,时代为布拉格期;其层位低于含 duyunolepids-Kueichowlepis鱼类组合的贵州乌当组或舒家坪组,后者时代为埃姆斯期。2)滇东中泥盆统含两个不同时期的含鱼层,其中含Yinosteus-Wudinolepis鱼类组合的武定地区旧城组属中泥盆统早期,该鱼类组合现仅知分布于武定地区。而中泥盆统晚期含鱼地层,在曲靖地区由下而上包括穿洞组、上双河组和海口组三个岩石组;其中穿洞组+上双河组与武定的鱼子甸组对比,而海口组与曲靖组为同时异相;武定茶花箐组与曲靖组对比。3)文中时上述地层中的某些鱼化石的层位或鉴定作了评述或厘定。
刘玉海
关键词:泥盆系
云南文山大窗鱼(Macrothyraspis)属一新种被引量:4
2005年
记述了产于云南文山古木早泥盆世坡松冲组华南鱼类大窗鱼一新种——长矛大窗鱼(Macrothyraspis longilanceus sp.nov.)。新种头甲呈头盔形,吻突与角均很发育,中背孔呈后缘前凹的桃形,头甲背面具一对蚕豆形的背窗,纹饰为细小的粒状瘤点,这些特征与属型种——长角大窗鱼(Macrothyraspis longicornis)相似。但新种吻突特别长,约为头甲中长的2 倍,眶孔背位,两个背窗之间脑腔和迷走腔区域相对较宽,两个侧向延伸的角向后倾斜,末端不前翘等,与属型种区别明显,应为该属的一新种。
王俊卿盖志琨朱敏
关键词:下泥盆统无颌类盔甲鱼类
华南早中二叠世类分异度变化过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根据复合标准剖面的数据 ,对华南早—中二叠世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早、中二叠世动物群属种首现及末现速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类动物群属级分异度经历了两次快速上升 ,一次明显下降 ,在早、中二叠世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峰 ,但总体上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并在中二叠世中期达到最大。早二叠世期间属级分异度的短暂下降主要与类动物本身的演化趋势有关 ,是动物群属级分类单元更替的结果。物种分异度在二叠纪初急剧增长 ,至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已达到整个早—中二叠世的顶峰。早二叠世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物种分异度具有显著影响 ,并导致物种分异度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 ,中二叠世开始物种数虽有所上升 ,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早二叠世鼎盛时期的水平。早二叠世是类动物稳定发展时期 ,动物群中属种首现的总数及速率明显大于中二叠世 ,属种更替也更为频繁。中二叠世中期开始 ,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同时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但是 ,早、中二叠世华南类动物群中属种末现速率却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造成晚期古生代稳定生态系统崩溃的环境变化对类动物的成种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
杨湘宁史宇坤朱李鸣殷小龙
关键词:分异度二叠纪筵类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学中的数据库及中国二叠纪、三叠纪脊椎动物化石数据库的建立
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于古生物学领域的几种数据库类型,主要有:古生物学各门类系统分类学数据库,生物古地理、古生态、古气候信息数据库,生物事件地层数据库和古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并对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
尚庆华
关键词:数据库古生物学脊椎动物化石
文献传递
盔甲鱼亚纲(无颌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英文)被引量:9
2006年
基于对53个形态学特征的讨论,首次开展了无颌类儒甲鱼亚纲的简约性分析,获得了3 个最简约的分支图,其步长为126,一致性指数为0.508,保留指数为0.801。在此基础上,修订了盔甲鱼亚纲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至温洛克世的汉阳鱼类、修水鱼类和大庸鱼类属于盔甲鱼亚纲的基干类群。在其余盔甲鱼类中,识别出3个大的单系类群, 分别是真盔甲鱼目、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在盔甲鱼亚纲中,头甲背窗的起源至少发生了两次,一次在多鳃鱼目支系中,另一次在华南鱼目支系中。基于背窗特征而建立的大窗鱼类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盔甲鱼类的年代分布指示该类群的两次辐射演化,分别是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基干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目的辐射演化,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的辐射演化。
朱敏盖志琨
关键词:无颌类系统发育
以化石带为基础的华南■类属种数据库被引量:14
2002年
以华南类化石带序列为基础 ,对华南地区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 ,建立了华南类 90属14 47种的地层、地理分布数据库。在数据库中 ,可以类化石带为时间尺度 ,查询华南地区不同时期类属种的首现及末现数 ,统计类属种数及属种名单。通过对查询、统计结果的分析 ,可以研究华南地区石炭—二叠纪类分异度的变化过程 ,为研究类动物群的辐射演化、灭绝型式提供定量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揭示 :华南地区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在早二叠世时曾大幅度下降。就物种消失的数量而言 ,早二叠世类动物群物种分异度的下降构成了本区石炭—二叠纪规模最大的类动物群事件。
朱李鸣杨湘宁殷小龙
关键词:化石带早二叠世
中国古生代中期盔甲鱼类及其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2
2005年
盔甲鱼类是古生代中期化石无颌类的主要类群,其分布主要限于我国境内以及越南北部。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发现并鉴定的盔甲鱼类计有48属68种,其中志留纪14属19种,遍布川、陕、鄂、湘、皖、浙、赣、新等省(区);泥盆纪35属49种,遍布宁、川、黔、桂、滇等省(区)。本文不仅对含盔甲鱼类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而且根据盔甲鱼类在中古生代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自下而上划分了9个盔甲鱼化石组合与1个盔甲鱼层,并认为这些化石组合和盔甲鱼层之间的演替与当时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古地理、古构造的变迁密不可分。另外,通过对盔甲鱼类形态学及古生态学的研究,认为盔甲鱼类应是一类行底栖滤食性生活、运动能力不强的类群,其主要生活环境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海域。由于其迁移扩散能力有限,宽广的陆地以及宽阔的海洋均成为其迁移、扩散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地理意义。最后,根据盔甲鱼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并结合大地构造学及古地磁学方面的资料,对中古生代我国三大主要板块之间的古地理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性研究,结果表明古生代中期中国三大板块具有十分密切的古地理关系,它们彼此相接或相邻,并同属于一个鱼类动物地理区系即泛华夏盔甲鱼类区系。
赵文金
关键词:盔甲鱼类古地理古生代地层化石组合生活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