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77702)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4
相关作者:舒德干杨群张克云彭善池孙晓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系统发育
  • 2篇脊椎动物
  • 2篇分子系统
  • 1篇地层
  • 1篇地层表
  • 1篇动物群
  • 1篇牙形类
  • 1篇页岩
  • 1篇英文
  • 1篇早寒武世
  • 1篇实证
  • 1篇速足目
  • 1篇年代地层
  • 1篇系统学
  • 1篇相关类群
  • 1篇丽足目
  • 1篇节肢动物
  • 1篇节肢动物门
  • 1篇介形类
  • 1篇类群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张克云
  • 2篇杨群
  • 2篇舒德干
  • 1篇韩健
  • 1篇陈孟莪
  • 1篇张志飞
  • 1篇郝家胜
  • 1篇孙晓艳
  • 1篇彭善池
  • 1篇钱逸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3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介形类系统分类与起源演化的形态、分子和化石证据被引量:2
2003年
介形类 (Ostracoda)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广布的海陆现生代表类群 ,而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和演变历程的颇具潜力的重要模式生物。介形类在甲壳亚门中的谱系发生位置、起源及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其体制构造的形态学特征 ,介形类被归入甲壳亚门下的颚足纲(Maxillopoda) ,但来自 18S r DNA序列数据分析却显示 Maxillopoda不是单系群。基于化石记录和壳体形态特征 ,高肌虫 (Bradoriid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形类的一个祖先类群 ,但保存有软躯体的早寒武世化石的研究表明 ,Bradoriida不是介形类甚至可能也不属于甲壳类。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壳体和肢体形态特征各异 ,导致介形类最大的现生类群速足目 (Podocopida)的四个超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推测。壳体和肢体特征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不兼容 ,需要分子生物学等证据的介入。分子、形态和化石证据的积累及各种信息整合是系统演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张克云郝家胜杨群
关键词:介形类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化石节肢动物门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海口虫或原牙形类?被引量:3
2002年
产自南非晚奥陶世索姆页岩中的牙形动物化石被认为是一类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 ,而产自中国云南早寒武世早期的云南虫 (Yunnanozoon)和海口虫 (Haikouella)具有矿化的单锥形牙齿构造 ,被认为是保存了软部的脊椎动物的祖先。经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产自比澄江动物群更低层位 (梅树村阶 )中的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和Protocanthocordylodus等应代表保存了硬部的最早的脊索动物 ,甚至是脊椎动物或它们的共同祖先。
陈孟莪钱逸
关键词:脊椎动物寒武纪奥陶世页岩
脊椎动物实证起源被引量:7
2003年
早寒武世海口鱼和海口虫的发现涉及到脊椎动物起源这一重大论题, 近年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大量海口鱼新材料不仅证实了原先认识到的背鳍、腹鳍、“之”字形肌节等重要性状, 而且还揭示出原始脊椎和头部感官两类关键性特征; 这种仍保留无头类原始生殖器官特征的脊椎动物很可能就是有头类始祖. 在无颚纲中建立了1个新目昆明鱼目和新科昆明鱼科, 描述了一个新属种长吻钟健鱼. 新发现的1400余枚海口虫标本提供的多方位解剖学信息显示, 其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等器官系统与脊索动物明显不同, 相反, 其躯体构型与古虫类相近, 而兼有背、腹神经索的“过渡型”神经系统, 与半索动物相一致. 基于一系列最早期后口动物新发现, 本文提出的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假说, 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 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 更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于是, 华南便应该是世界上脊椎动物已知最早的发祥地.
舒德干
关键词:脊椎动物
介形纲丽足目和速足目及相关类群18S rDNA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文中分析现生介形类 (Ostracoda) 4目 2 1科 2 9属的 18SrDNA部分序列 ,采用最大似然法 (ML)、邻接法 (NJ)和最大简约法 (MP) ,尝试构建介形类的分子系统树 ;结合介形类的形态特征和化石记录 ,主要对速足目(Podocopida)、丽足目 (Myodocopida)及其超科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探讨。 3种分析方法均支持形态学上Podocopida ,Myodocopida和海萤超科 (Cypridinacea)的界定 ;但对Podocopida目土菱介超科 (Bairdiacea)的系统地位提出质疑 ,该类群可能不是单系发生的自然类群。上述分析显示 ,Podocopida,Myodocopida,Platycopida和Halo cypridina组成一个单系群 ;介形类在目、超科。
张克云孙晓艳杨群
关键词:丽足目速足目系统发育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英文)被引量:8
2003年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fam.nov.。描述如下:  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 、 、 段, 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I,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 段位于 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 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 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 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I,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
韩健张志飞舒德干
关键词: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
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新划分被引量:14
2006年
重新划分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为4统和10阶,取代了国际地学界沿用了近170年的上、中、下3统的传统划分框架。新的划分方案包括1个“前三叶虫统”和3个“三叶虫优势统”,反映了寒武纪生命发展的主要阶段。各统的时间跨度大体相等,阶的界线采用重要的生物事件或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物种定义。该成果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表决通过,并在《国际地层表》采用,它的正式公布将加速寒武系内“金钉子”的确立的进程。
彭善池
关键词:寒武系年代地层国际地层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