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20318084)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建华夏虹尹庆水马向阳艾福志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枢椎
  • 4篇寰枢
  • 4篇寰枢椎
  • 4篇内固定
  • 4篇儿童
  • 3篇动脉
  • 3篇动脉变异
  • 3篇手术
  • 3篇椎动脉
  • 3篇椎动脉变异
  • 3篇寰枢椎脱位
  • 3篇脱位
  • 2篇寰枢关节
  • 2篇颅底
  • 2篇颅底凹陷
  • 2篇颅底凹陷症
  • 2篇颈椎
  • 2篇骨板
  • 2篇关节
  • 2篇复位

机构

  • 7篇广州军区广州...

作者

  • 7篇夏虹
  • 7篇王建华
  • 6篇尹庆水
  • 3篇吴增晖
  • 3篇艾福志
  • 3篇马向阳
  • 2篇乔国庆
  • 2篇朱昌荣
  • 1篇吴优
  • 1篇陈旭琼
  • 1篇邓小玲
  • 1篇戴建强
  • 1篇章凯

传媒

  • 5篇中国骨科临床...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增晖艾福志马向阳章凯
关键词:椎动脉变异
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固定技术用于儿童寰枢椎内固定的CT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研究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TARP)固定技术用于儿童寰枢椎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年龄为5~15岁的儿童寰枢椎完整CT影像资料30套,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8.9±3.6)岁.将儿童按年龄段分为5~9岁组(15例)和10 ~ 15岁组(15例).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软件测量儿童CT上的寰椎侧块横、纵径、侧块内、外高、侧块宽度,虚拟的寰椎钉道长度、钉道外展角,枢椎椎体螺钉钉道长度、逆向椎弓根钉钉道长度、逆向椎弓根钉外展角等数据. 结果 两组儿童的寰椎侧块宽度及高度均满足3.5 cm螺钉置入要求,但5~9岁组儿童的钉道长度[(13.9±2.8)mm]小于10~15岁组[(15.9±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7,P=0.033);两组儿童寰椎钉道外展角度分别为12.4°±2.9°和12.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6,P=0.136).5~9岁组儿童的枢椎椎弓根宽度>3.5mm的比率[46.7%(7/15)]、枢椎椎体螺钉钉道长度[(10.8±2.5) mm]和逆向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17.0±2.0)mm]均小于10 ~ 15岁组[73.3%(11/15)、(11.9 ±2.7)mm和(20.9±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5 ~9岁儿童采用TARP固定技术基本可行,但10~15岁组儿童可以获得更佳的钉道长度.对儿童具体施术时,应该在术前薄层CT扫描图像上仔细测量后,设计个性化的置钉方式,以利于手术的安全和顺利实施.
王建华夏虹吴增晖陈旭琼乔国庆朱昌荣尹庆水
关键词:儿童解剖学寰枢关节内固定器
经口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型颅底凹陷症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口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型颅底凹陷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5例儿童型颅底凹陷症患者施行经口前路复位内固定手术。通过MRI影像学图片测量颈髓角(CMA),评价术后脊髓压迫恢复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运用CT扫描重建技术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5例患儿均顺利施术,手术时间2.5~3.5 h,平均手术时间(2.7±0.6)h;术中出血量40~100 mL,平均出血量55 mL。术后患儿脊髓压迫解除,CMA从术前的(135±12)°恢复到术后3个月的(163±11)°(P<0.05);患者脊髓功能改善,JOA评分自术前的(8.3±1.2)分恢复至术后3个月(15.7±1.3)分(P<0.05)。随访12~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术后3~6个月所有患儿均获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口前路复位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儿童型颅底凹陷症的有效方法。
王建华夏虹吴增晖马向阳艾福志尹庆水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颈椎内固定骨板儿童
儿童经口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经口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手术治疗的18例儿童上颈椎疾患进行围手术期处理,观察患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和压迫改善情况,以及咽喉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9.1±1.5)分改善为术后的(14.5±2.1)分,脑干延髓角(CMA)由术前的(135±14)°改善为术后的(15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切口于8~10 d内愈合。结论采取周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实施严格的围术期口腔护理,加强术后气道管理和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儿童经口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障手术安全实施,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马向阳艾福志戴建强邓小玲
关键词:颈椎围手术期手术后并发症儿童
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枢椎椎弓根及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儿童颈椎薄层CT影像资料32套,其中年龄2~5岁(幼龄组)及5~10岁(学龄组)各16套32侧。测量枢椎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长度、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长度及外展角数据。结果幼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宽度>3.5 mm为15侧、学龄组为26侧;幼龄组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宽度>3.5 mm为24侧、学龄组为31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幼龄组和学龄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椎板虚拟钉道峡部平均宽度、平均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弓根虚拟钉道内倾角、椎板虚拟钉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5~10岁的学龄期儿童,可根据情况选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椎板螺钉内固定方式;而对于年龄<5岁的低龄患儿,术前需基于患儿颈椎薄层CT扫描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参数的精确测量和评估,合理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混搭式固定,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内固定的可靠性。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吴优朱昌荣乔国庆
关键词:儿童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内固定
椎动脉变异与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手术 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八)被引量:5
2016年
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该部位的创伤、炎症、肿瘤等常引起寰枢椎脱位,压迫脑干和延髓等高级神经中枢,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由于该区域位置深在,解剖复杂,因此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近年来随着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前后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寰枢椎手术在国内许多医院得到开展和普及。但相关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王建华夏虹
关键词:寰枢关节脱位椎动脉骨板骨螺丝手术中并发症
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椎动脉变异与个性化手术被引量:4
2012年
随着颈椎外科研究的不断深入,颅颈交界区疾病的诊疗技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的解剖变异,可能影响手术的显露及内固定的置入,甚至造成椎动脉损伤。因此,应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加强对优势椎动脉的保护,尽量避免其损伤。该文阐述了椎动脉变异及其影响、颅颈交界区个性化手术方案等内容。
王建华夏虹尹庆水
关键词:椎动脉血管畸形颅颈交界区个体化手术
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及合并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应用CT量化评分评估寰枢椎脱位(atantoaxial dislocatiion,AAD)及合并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的AAD复位难易程度的可行性,为手术决策提供指导。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2月,对88例AAD(BI/AAD)患者入院后行颈椎CT扫描,依据定义的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枢椎关节平整、水平,0分;枢椎关节轻度斜坡化,1分;枢椎关节严重斜坡化,1.5~2分;寰枢椎关节骨赘形成,2分;寰枢椎关节球窝畸形、寰枢椎关节交锁、寰枢椎关节骨痂、寰齿间隙骨性融合或阻挡,3分。分别计算双侧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赋值的总和,然后根据总分将其分为4级:Ⅰ级,0~1分,Ⅱ级,2~3分,Ⅲ级,4~6分,Ⅳ级,7~9分。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在维持牵引状态下行CT检查,测量牵引前后的寰齿间隙距离(atlantodens interval,ADI)和齿突距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DC),通过公式计算寰枢椎脱位的垂直复位率、水平复位率和总体复位率,比较各级总体复位率的差异,分析CT量化评分对判断AAD(BI/AAD)复位难易程度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38例,Ⅳ级12例。Ⅰ、Ⅱ、Ⅲ级牵引前ADI值分别为7.3±3.4mm、8.1±3.7mm和8.8±4.1mm,经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ADI值分别为1.5±1.5mm,2.0±1.0mm和5.7±1.7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Ⅳ级牵引前后ADI值分别为8.9±3.9mm和6.8±3.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级牵引前VDDC值分别为11.9±3.9mm、12.2±3.6mm、13.6±3.8mm和12.3±3.2mm,经颈椎双向牵引后VDDC分别为0.8±0.5mm、3.1±1.1mm、5.9±1.5mm和8.2±2.0mm,牵引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经过颈椎双向牵引1周后总体复位率分别为(86.4±12.0)%、(67.6±8.0)%、(45.9±9.0)%和(28.4±13.0)%,各级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CT影像量化评分有助于术前评估AAD(BI/AAD)患者的复位难易程度,从而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王建华夏虹马向阳章凯涂强付索超陈育岳易红蕾尹庆水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复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