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6GB2F000256)

作品数:24 被引量:224H指数:8
相关作者:张林徐富贤熊洪朱永川郭晓艺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泸州市农业局泸县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3篇杂交
  • 23篇杂交中稻
  • 23篇中稻
  • 6篇施氮
  • 5篇性状
  • 4篇氮水平
  • 4篇氮素
  • 4篇冬水田
  • 4篇施氮水平
  • 4篇水田
  • 4篇齐穗
  • 4篇利用效率
  • 4篇库源
  • 3篇氮肥
  • 3篇叶片
  • 3篇栽培
  • 3篇再生力
  • 3篇植株
  • 3篇利用率
  • 3篇库源结构

机构

  • 24篇四川省农业科...
  • 4篇泸州市农业局
  • 2篇泸县农业局

作者

  • 24篇朱永川
  • 24篇熊洪
  • 24篇徐富贤
  • 24篇张林
  • 23篇郭晓艺
  • 22篇刘茂
  • 17篇周兴兵
  • 1篇何希德
  • 1篇陈应平
  • 1篇谢戎
  • 1篇杨大金
  • 1篇范青华

传媒

  • 5篇杂交水稻
  • 5篇中国稻米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Agricu...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抗高温伏旱影响的对策被引量:5
2009年
四川盆地东南部现有高温伏旱区稻田146.7万hm2,杂交中稻抽穗至成熟受高温危害严重,造成籽粒充实度差、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整精米率和结实率降低。为此,笔者提出了搞好稻田抗旱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抽穗开花期耐高温良种、利用旱育秧提早抽穗避过高温发生期、本田稀植足肥促进优质高产和在易受极端高温伏旱危害地区改种秋作及蓄留再生稻的应对策略。
徐富贤熊洪李经勇朱永川张林郭晓艺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
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植株形态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是杂交水稻选择氮素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重要指标。在22个形态因子中,同时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2项指标都起重要作用的性状有最高苗、粒叶比、倒3叶长度、倒3叶宽度和千粒重。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高效利用与高产并重组合的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是: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小,倒3叶长而窄,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3.99%和95.82%。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唐有才周兴兵郭晓艺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基因型氮肥利用率
杂交中稻在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异(英文)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为了探明氮素在植株中的积累与分配状况及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的地理位置、土壤化学特性、施氮量的关系。[方法]2009年以杂交中稻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结果]稻谷产量在地点间、品种间、施氮量间、地点与品种互作效应、地点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品种与施氮量间的互作不显著;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含氮率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在试验点、品种间和施氮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氮素吸收率与利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氮素吸收利用率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F值9.34** ~914.30**,决定系数高达0.705 2 ~0.999 8。[结论]施氮量越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越低;土化特性对氮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因品种和具体的氮利用率指标而异,氮稻谷生产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经度、海拔越高,氮肥利用效率越高。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施氮量
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2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植株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组合间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施氮处理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率组合要求最高苗数(x1)多,株高(x6)较高,倒3叶(x13)较窄,生物产量(x18)和结实率(x21)较高,上述性状与氮肥农学利用率(y)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8901+0.335 9x1+0.449 2x6-15.859 5x13+0.199 9x18+0.345 4x21,决定系数为89.53%。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徐富贤张林万绪奎朱永川熊洪郭晓艺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农艺性状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被引量:21
2009年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t·hm-2和产量潜力达14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g、单穗重4.13~4.43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再生力库源特征
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与组合间源库结构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为研究杂交中稻组合间再生稻高产对促芽肥需求量的差异性。以2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促芽肥施用量与剪穗叶处理,研究了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头季稻齐穗期组合间着粒数与单茎的叶重、茎鞘干物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粒比和茎粒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着粒数越多的组合,其满足头季稻高产后剩余的光合产物量越少;头季稻着粒数较高的品种蓄留再生稻高产需要施用的促芽肥量更高。但当头季稻剩余的光合产物量过多或过少时施促芽肥对再生稻都没有显著增产作用。着粒数130~160粒的组合,以每公顷施促芽肥150kg尿素为宜;着粒数170~200粒的组合,以每公顷施促芽肥300kg尿素为佳;着粒数210—2.50粒的组合,每公顷施尿素应高于300kg,但其具体施用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需求量与头季稻组合间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张林
关键词:杂交中稻源库结构再生力促芽肥
杂交中稻叶片SPAD值的田间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以杂交中稻天龙优5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SPAD值在不同丛间、叶位间、茎类间及点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栽后12d,测定顶1叶位~顶4叶位SPAD值时至少可取1丛,同1丛内需要同时取主茎和分蘖茎进行测定,顶1叶位、顶2叶位及顶4叶位均以距叶基部1/2处为适合的测定位点,而顶3叶位以距叶基部2/3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最高苗期,主茎和分蘖茎的顶1叶和顶3叶均应作为测量叶进行测量,至少需取2丛以上,同1丛内需要取主茎和至少3个分蘖茎进行测定,顶2~顶4叶位以距叶基部7/12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顶1叶位中以距叶基部1/4处为较适合的测量位点;在齐穗期,主茎取顶1~顶3叶中任一叶位及顶4叶位作为测量叶,至少需取2丛以上测定,每丛内只需取1个主茎和任一分蘖茎进行测定,顶1~顶3叶位中均以距叶基部1/6处为适合的测量位点,顶4叶位中以距叶基部7/12处为适合测量位点。
郭晓艺张林徐富贤熊洪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叶片SPAD值
冬水田施氮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含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研究了施氮对杂交中稻氮、磷、钾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稻谷生产效率表现为磷素(292.47~328.04 g grain/g P)>钾素(95.39~107.12 g grain/g K)>氮素(57.35~70.35 g grain/g N),氮、磷、钾素的稻谷生产效率与籽粒收割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施氮后植株的氮、磷、钾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之增加,且磷的增加量高于钾,但增加量均以分配到茎鞘和叶片为主。施氮植株比不施氮植株内氮、磷、钾积累量提高是生物产量和氮、磷、钾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因氮、磷、钾含量提高的作用(66.30%~80.16%)大于生物量增加的作用(19.84%~33.70%)。植株氮、磷、钾含量分别与其稻谷生产效率呈极显著负相关,18个杂交中稻组合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的积累量比为1∶0.20~0.21∶0.61~0.66,其中73%~80%的氮和磷被籽粒吸收,73%~75%钾分配到茎叶。
徐富贤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冬水田杂交中稻干物质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 SPAD值衰减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水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以期为杂交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2008~2010年,每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植株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SPAD值衰减指数越大,IAI衰减指数也越多,地上部干物质向穗部运转比例越高,以至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利用SPAD值衰减指数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新方法。
徐富贤何希德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杂交中稻氮素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动向被引量:91
2009年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稻基因型、根系生长、物质积累、生理代谢、植株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的研究进展。指出水稻发根力强、根系发达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大,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库容量大,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的品种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高;其生理学特征表现为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高。总结了从氮肥种类与平衡施肥、施肥方法与肥水运筹、氮肥精准施用技术方面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提高水稻氮效率的研究重点,即建立水稻氮素效率间接评价的有效方法、突出水稻氮素效率的遗传规律与品种选育工作,协调氮素高效吸收与高效利用矛盾的栽培策略和深化以叶色为基础的高效定量施氮技术研究4个方面。
徐富贤熊洪谢戎张林朱永川郭晓艺杨大金周兴兵刘茂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率基因型差异肥水管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